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任見:請別嫌棄王安石啰嗦『原創』
01
王安石上宋仁宗趙禎的長信,層層剝筍,一步步深入地揭示問題,分析問題。
方今陛下躬行儉約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貴之臣所親見,然而其閨門之內,奢靡無節,犯上之所惡以傷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
未聞朝廷有所放絀以示天下,昔周人之拘群飲而被之以殺刑者,以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于死者眾矣,故重禁其禍之所自生。
重禁禍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極省,而人之抵于禍敗者少矣。
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獨貪吏耳。重禁貪吏而輕奢靡之法,此所謂禁其末而弛其本。
02
然而世之義者,以為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
其亦蔽于理矣,今之入官誠冗矣,然而前世置員蓋甚少,而賦祿又如此之薄,則財用之所不足,蓋亦有說矣,吏祿豈足計哉。
臣于財利固未嘗學,然竊觀前世治財之大略矣,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今天下不見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樂業,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財,然而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變耳。
03
誠能理財以其道而通其變,臣雖愚,固知增吏祿不足以傷經費也。
方今法嚴令具,所以羅天下之士,可謂密矣。然而亦嘗教之以道藝,而有不帥教之刑以待之乎?
亦嘗約之以制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嘗任之以職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
夫不先教之以道藝,誠不可以誅其不帥教;不先約之以制度,誠不可以誅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職事,誠不可以誅其不任事。
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尤急也。
04
今皆不可得誅,而薄物細故,非害治之急者,為之法禁,月異而歲不同,為吏者至于不可勝記,又況能一一避之而無犯者乎?
此法令所以玩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
此所謂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士,強記博誦而略通于文辭,謂之茂才異等,賢良方正。
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者,公卿之選也。記不必強,誦不必博,略通于文辭,而又嘗學詩賦,則謂之進士。進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選也。
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為公卿,不待論而后可知。
05
而世之議者,乃以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為公卿者當出于此,不必法古之取人而后得士也。
其亦蔽于理矣。
先王之時,盡所以取人之道,猶懼賢者之難進,而不肖者之雜于其間也。
今悉廢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驅天下之才士,悉使為賢良進士,則士之才可以為公卿者,固宜為賢良進士。
而腎良進士,亦固宜有時而得才之可以為公卿者也。
06
然而不肖者,茍能雕蟲篆刻之學,以此進至乎公卿,才之可以為公卿者,困于無補之學,而以此絀死于巖野,蓋十八九矣。
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以慎擇者公卿而已。
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類以聚于朝廷,則百司庶物,無不得其人也。
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類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往往困于無助,不得行其意也。
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類以聚于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類以備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于州郡,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足恃哉?適足以為不肖者之資而已。
07
其次九經五經學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嘗患其無用于世,而稍貴之以大義矣。
然大義之所得,未有以賢于故也。
今朝廷又開明經之選,以進經術之士。然明經之所取,亦記誦而略通于文辭者則得之矣。
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于天下國家之用者,顧未必得與于此選也。
其次則恩澤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藝,官司不考問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義,而朝廷輒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武王數紂之罪,則曰官人以世。
夫官人以世而不計其才行,此乃紂之所以亂亡之道,而治世之所無也。
08
又其次曰流外,朝廷固已擠之于廉恥之外,而限其進取之路矣。
顧屬以州縣之事,使之臨士民之上,豈所謂以賢治不肖者乎?
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數千里之間,州縣之吏出于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屬任以事者殆無二三。而當防閑其奸者皆是也。
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及后世有流品之別,則凡在流外者,其所成立固嘗自置于廉恥之外,而無高人之意矣。
夫以近世風俗之流靡,自雖士大夫之才,勢足以進取,而朝廷嘗獎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為奸,況又其素所成立無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擠之于廉恥之外,限其進取者乎?
09
其臨人親職,放僻邪侈,固其理也。至于邊疆宿衛之選,則臣固已言其失矣。
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之又不問其德之所宜,而問其出身之后先;不論其才不稱否,而論其歷任之多少。以文學進者且使之治財;已使之治財矣,又轉而使之典獄;已使之典獄矣,又轉而使之治禮。
是則一人之身,而責之以百官之所能備,宜其人才之難為也。
10
夫責人以其所難為,則人之所能為者少矣;人之能為者少,則相率而不為。
故使之典禮,未嘗以不知禮為憂,以今之典禮者未嘗學禮故也。
使之典獄,未嘗以不知獄為恥,以今之典獄者未嘗學獄故也。
天下之人,亦以漸漬于失教,被服于成俗,見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資序,則相議而訕之。
至于任使之不當其才,未嘗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數徙,則不得久于其官。
11
故上不能狃習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不可以及于成,不肖者則其罪不可以至于著。
若夫迎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
設官大抵皆當久于其任,而至于所部者遠,所任者重,則尤宜久于其官,而后可以責其有為。
而方今尤不得久于其官,往往數日輒遷之矣。
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至于任之則又不專,而又一一以法束縛之,不得行其意,臣故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為。
12
雖然,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
即使在位皆得其人矣,而一一以法束縛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
夫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專,而又一一以法束縛之,故雖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與不肖而無能者殆無以異。
夫如此,故朝廷明知其賢能足以任事,茍非其資序,則不以任事而輒進之。
雖進之,士猶不服也。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茍非有罪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
雖退之,士猶不服也。彼誠不肖無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
13
以所謂賢能者任其事,與不肖而無能者亦無以異故也。
臣前以為不能任人以職事,而無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蓋謂此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天下之人才,又況兼此四者而有之,則在位不才茍簡貪鄙之人,至于不可勝數,而草野閭巷之間,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
詩曰:國雖靡止,或圣或否。民雖靡縻,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流泉,無淪胥以敗。此之謂也。
選自任見《帝都傳奇》第三版第十卷,有刪改。
帝都傳奇
第拾卷
任見著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三版)10卷本150章615節330萬字,開創為城市“立傳”的先河,以立體、豐滿的洛陽千載帝都形象,以歷史洛陽前世今生的呼吸與脈搏,以都城洛陽特有的兵燹狼煙和婉轉風流,以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對洛陽的獨特“見解”,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節,以藝技獨運的構思布局,以簡約與飽滿臻于極致的洗練文筆,以重重蘊藉的文化輝煌和作家特有的深度幽默,將中國歷史文化小說的藝術魅力推到了新穎動人的特殊境界,相信讀者會驚喜于自己因為這部著作而獲得的關于東方文明的發現、立體洛陽的歷史文化精神和不凡的帝都個性以及大不相同的閱讀趣味。
本書第一版和第二版均為九卷本,因而本第十卷非常珍貴。
目 次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亂世藩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后唐明君………………
第一百三十八章 五代瞬息………………
第一百三十九章 香艷奇葩………………
第一百四十章 洛陽地脈…………………
第一百四十一章 形勝西京………………
第一百四十二章 留守漫像………………
第一百四十三章 北境決戰………………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下名園………………
第一百四十五章 四道之論………………
第一百四十六章 熙寧變法………………
第一百四十七章 地產預測………………
第一百四十八章 婉約詞宗………………
第一百四十九章 靖康災難………………
第一百五十章 抱樸守素…………………
娟娟與《帝都傳奇》………………………
《帝都傳奇》總目錄………………………
著者任見簡介………………………………
臺北張教授手持任見《曹操傳》臺灣版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大唐上陽》(15卷),與眾不同的認識價值。
2.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