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轉眼,CP31已落幕一周有余。
盡管每年,它都會因為砍攤位、極限開票、安保不當等各種問題而被“炎上”,但這座二次元心中的“耶路撒冷”依舊在爭議與同行的眼紅中穩坐王座。
藿香菇(CP主辦)應該去做間諜
12000+同人攤位、400+街道專區、超16萬人次奔赴現場。這個數據或許不及“29萬二次元大軍攻占上?!钡膲丫?,卻足以碾壓一眾商業化漫展。
或許屏幕前未曾去過CP的你,會有這樣的疑惑:一個時常因為安排不合理被嘲笑的“草臺班子”,憑什么讓無數人甘愿和機器、黃牛搞起搶票大戰,不遠萬里到陌生的城市赴約?
答案,或許藏在那些擺滿攤位的同人本里。
從對AI盜版的鐵腕排查到對原創內容的嚴苛保護,再到堅持有同人本才能通過攤位審核。商業化逐漸入侵二次元漫展的今天,CP用近乎執拗的姿態,為創作者筑起護城河。
CP對同人作品抓的很嚴
所以,無論場館再亂、開票時間再如何陰間,那些擠在人群中的同好們只要能看到攤位上花樣繁多的本子與制品,能看到攤位后自己喜歡的作者,便足以默契地原諒一切。
而社交平臺上,它的余溫也仍在涌動。
返圖里,有攤主們精心碼放的制品,有鋪滿房間地板的“戰利品”報告,有Coser之間的花樣整活,有街道場館內蒸騰的熱愛與喧囂。
同好之間交換無料時指尖相觸的溫度,似乎還黏在記憶里。
@momo
@湯木檀澤
只是,幾聲微語卻從熱鬧的縫隙中滲出,格格不入卻分外刺耳——
“CP31坐攤時,遇到有人當我面翻了9w字文本后,尖叫一聲說‘暈字’了?!?/strong>
“一聽是文本就‘哐’一下把書丟了回來,它是會咬人嗎?”
“放著樣刊試閱,卻被對方吐槽不會為文本花錢?!?/strong>
原本為真心購買的讀者提供的試閱,成了他人白嫖的捷徑;攤位前指指點點的嘲諷被輕飄飄的“暈字”,包裝成“抽象幽默”;送出去的同人文本無料,事后也收不到任何的反饋……
@土豆餅大王重生版
文本,即內容為純文字的同人本。另外,漫本則為以漫畫形式制作的同人本。
文字,作為同人創作大類下與繪畫相輔相成的另一種創作形式,現下正遭受著來自同人愛好者們的區別對待。
這般割裂的圖景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劃開了表面那層“創作平等”的糖衣。
不知何時,同人文手似乎成為了同人創作者中的底層。
如果你曾留意過同人圈相關的匿名投稿,就能看到文手們聚在一起,彼此傾訴著“低人一等”的苦楚:
為不同的CP寫了好幾年同人小說,可是不管冷圈還是熱圈,依舊只有零星的熱度;精心設計好故事結構的長篇正作,寫完后的評論乏善可陳,甚至比不上隨手寫的摸魚小段子……
他們調侃自己的地位,如同樂隊中的貝斯手在路人眼中顯得無足輕重。而這種最容易被察覺的忽視,便是他們與畫手產出之間的熱度差異。
反觀畫手,他們的產出創作似乎更容易被人看見。
如果畫技略微遜色,模仿表情包、流行梗畫點抽象梗圖,也能博得看客會心一笑;畫技精湛的畫手,更是不愁流量與熱度,甚至能借粉絲們的青睞,掙點稿費。
抽象的藝術也能有四千多贊
再深入到超話、LOFTER社區這些同人創作聚集地時,兩者之間的熱度差異更是顯而易見。
點開熱門榜單,最先映入眼簾的多數情況下都是同人圖,即便是搬運原作漫畫進行解讀的帖子也能位居前列。平日里,在首頁流轉的,也都是畫手們生產的“盧浮宮級別”的同人圖。
文字片段能出圈的甚少,即便是榜上有名的同人文,也被積壓在這些同人圖之后。
金牌得主熱度最高的同人文只有同人圖熱度的10分之1左右
這種差異,根植于媒介的本質屬性。
同人圖,就像是即開即食的大餐,色彩、構圖、角色神韻在瞥見的瞬間直擊感官;可文字卻是需要慢燉的私房菜,讀者須就著原作的設定,花時間咀嚼字里行間的火候,才能知曉其中滋味如何。
互聯網時代下,人們傾向碎片化文本敘述、快節奏信息攝入的閱讀習慣,或許會讓路人為一張跨圈美圖駐足點贊,卻鮮少有人愿為一段文字停留。
與此同時,在圈內人看來,同人創作主陣地LOFTER的種種舉措,同樣也在間接打壓文手們的熱度:
先是推出按照熱度排行的榜單制度,間接讓沒有粉絲基礎的小寫手、新寫手失去大量讀者的關注;后續又是引入AI寫文,把他們的產出當做AI的養料,以劣幣驅逐良幣。
有段時間特別火,一進社區都是這個在刷屏
而這幾年審核機制的逐漸收緊,更是讓他們的生存空間被一再擠壓——從發文字,到發圖片,再到掛外部鏈接。為了能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幾經波折、四處流浪。
可這份在荊棘叢中赤足起舞的孤勇,為文字搏來的目光依舊寥寥。大多數看客仍舊區別對待著畫作與文字,在不知覺中加劇著同人創作之間隱形的階級分化:
這些讀者會抨擊未經授權轉載的畫作,會追究盜圖者的不當行為,卻很少阻攔未經授權的文包整理滿天飛,更是借“賣資源”之名以此盈利;
他們抵制著AI畫圖、為被侵權的畫手們義憤填膺時,轉頭卻不亦樂乎地用起AI寫文。
更有甚者,用畫同人圖來拉踩寫同人文,認為兩者就像雕刻人像與活字印刷,工程量與難度皆是云泥之別。
這番態度,全然抹去了寫手們背后構思劇情、斟酌用詞、塑造人物時所耗費的心力。
即便是那些記錄著游客冒犯行為的帖子下,聲浪也早已分裂——有人心疼攤主的遭遇,卻也有人忙著為冒犯者開脫:
他們說,因為線下展會太嘈雜,大家都忙著排隊買制品,不方便試閱所以不買文本;
他們說,文本的容錯率太低了,很難在短時間里評判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遇到雷人的地方避之不及不敢盲買,所以不買文本;
他們說,人人都會寫作文,文本比圖本的出本門檻更低,質量參差不齊,所以不買文本……
這些看似理性的“客觀分析”,實則暴露出同人圈更深層的認知扭曲:文字創作被默認貼上“低價值”標簽,以至于任何借口都能成為踐踏心血的正當理由。
更令人疑惑的是,CP的攤位審核似乎也在無形中迎合著受眾們的喜好取向——狂寫幾萬字卻被CP送入退攤、準備了9本本子都過不了審核……類似的吐槽直到展會結束也依舊在發酵著。
至于不通過的理由,是出于文本質量還是審核難度,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由此可見,CP展臺前,文手們所遭受的偏見與冷遇絕非孤例,而是整個同人生態的縮影。
同人文,或許難逃退潮之勢。但眼下,Cosplay正替代著它的位置,站上了擂臺的另一邊。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于Cosplay這一行為是否為同人產出一直各有爭執。
贊同者認為,Cosplay需要穿上特定服裝、化妝,并通過自己的理解模仿角色,自然是一種結合了藝術、表演和創作的同人活動。
展會上連高達都有人Cos
但反對方卻觀察到,目前許多Coser把它當做了萬圣節化妝一樣,可能連符合角色的Pose都擺不出,所以算不上同人創作。
當然了,大部分人創作同人、出Cos的動機并非為了追求熱度,也不是為了能讓自己的作品賣出去三兩銅錢。更多的,只是表達欲作祟,于是產出自己的作品,借此享受和同好的交流過程。
@蝕血之暗
況且,CP這種大型展會,路人會更多一點,所以才會有分化的現象。平時,還有更集中與圈子和創作的Only展等更小范圍的活動,這類熟人聚頭的派對與CP則又是另一種氛圍了。
只不過,圈內人的這番爭論,絲毫不影響Cosplay的急速擴張。
CP,或許就是最適合Cosplay生長的土壤。因為,這是Coser同質化最低的漫展。無論多么冷門、多么邪門的角色,你都能在這里找到。
@柒囍
Coser們也越來越像CP上的另類攤主。他們聚集在專門的攝影區里,等待著攝影師一起互勉拍攝場照,游客同好們上前合影。展會結束后,攝影給Coser們拍的返圖、游客與Coser們的集郵,也充斥著首頁。
即使脫離出漫展的天然流量池,Coser們比起其他的同人作者來說,也更容易出頭。貼合角色形象的正片、搞怪的整活向,都能很快收獲大量的點贊與熱度。
這種同樣依靠視覺形成傳播熱潮的創作形式,或許真能跟同人畫手分庭抗冕,爭奪同人生態頂端的位置。
甚至有人Cos盆栽
只是,CP31所具象化的這場同人生態變遷所預示的創作生態傾斜,讓我擔憂那些本應多元共生的表達方式,是否正在熱度的審判標準下,走向單一的視覺導向。
畢竟,同人創作,本應該無高下之分。
無論是筆尖流淌的故事、畫布上躍動的色彩,還是鏡頭下定格的演繹,皆是熱愛澆鑄的具象。它本就是無數個體以熱愛為名,在虛構的宇宙中尋找共鳴的微光。
既然,我們無法左右時代的變化,猜測今后同人載體的變遷,那就讓自己心中永遠有一隅,留給未完成的手稿、生澀的初嘗試與不被定義的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