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民族的傳統佳節,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祭龍、賽龍舟、食粽、祈福、辟邪等是端午節的習俗主題,由于地域廣大,南北風俗各異,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南北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北方一些地方將端午視為“惡月惡日”。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傳承“吃三樣,做二事”習俗,安康幸福過端午!
一、吃三樣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勸說楚無果后,便知國之將亡,他不愿茍活于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喚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國。百姓知曉他的良苦用心,便將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魚蝦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毀壞屈原的尸體,于是后來便衍生出吃粽子的習俗。時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聯絡親友的一種方式。
食材:糯米1000克,豬肉1塊,蔥段,姜片,甜面醬,蠔油,生抽,蘆葦葉。
做法:1、采摘的新鮮蘆葦葉速凍,拿出解凍,不需要煮就很軟。豬肉切塊放入蔥姜,甜面醬備用,糯米浸泡3小時以上。捆繩用蒲草,浸泡后韌性很好,香味也濃郁。2、把速凍的蘆葦葉解凍以后,清洗干凈,剪去上面的葉蒂。3、把豬肉中加入甜面醬,蠔油,生抽。攪拌均勻,腌漬入味,大約腌漬2小時以上,讓豬肉充分入味。4、把豬肉中加入浸泡好的糯米,攪拌均勻,就可以準備包粽子了。5、拿3個粽葉,用手窩起來,呈一個漏斗狀,用勺子加入滿滿的豬肉和糯米。用手把葉子折疊過去,整理一下不要漏米,捆上葦草即成。6、把粽子用這個方法全部包完,加入清水,清水的量一定要沒過粽子。電壓力鍋選擇蹄筋鍵,50分鐘就可以結束程序,燜在鍋里即可。7、這樣煮出的粽子特別軟糯,一點葉不會夾生。煮熟的粽子拿出直接吃即可,一次吃不完密封保存。
2、綠豆糕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吃綠豆糕傳統食俗。綠豆糕口感細膩,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炎熱的夏季,綠豆糕是很好的消暑食品。同時,“糕”和“高”同音,與粽子連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對于學子來說十分吉利。綠豆糕其實做法很簡單,自己做沒有任何的添加劑,健康又好吃,真材實料。端午節自己做給家人吃,清涼解暑又去火。
食材:去皮綠豆500克,白糖100克
做法:1、去皮綠豆洗凈,浸泡的完全泡開,這樣在蒸制的時候很好熟,不會夾生熟不透。2、把浸泡好的綠豆放到蒸鍋中,大火蒸制25分鐘,就可以充分的熟透。3、把蒸制好的綠豆放到不粘鍋中,加入適量的白糖,我添加了100克左右,如果不喜歡太甜可以適當的少加白糖,最低不少于50克,如果太少會影響綠豆糕的味道。4、開小火,慢慢炒制到粘稠,把炒制好的綠豆糕倒入保鮮盒中,上面蓋上保鮮膜壓實,放入冰箱冷藏。5、冷藏好的綠豆糕拿出,倒扣出來,用刀切塊即成。6、把切好的綠豆糕直接裝盤,喜歡蜂蜜的可以少放糖,淋上蜂蜜吃也是很棒的。綿軟好吃清香宜人,相信看完你也學會了。
3、咸鴨蛋
咸鴨蛋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之一,具有滋陰潤燥、清肺解毒的功效。鴨蛋中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對身體有益,吃鴨蛋還有辟邪祛暑的寓意。
食材:新鮮鴨蛋,鹽,白酒。
做法:1、把鴨蛋洗凈,各種材料備用。2、把白酒和鹽分別放到碗里。3、把洗凈的鴨蛋放到白酒里滾勻。4、再放到鹽碗里均勻的滾上鹽,放到塑料袋里。5、扎緊袋子口,放到陰涼處,一個月就可以了。6、洗去外邊的鹽,放進鍋里煮15分鐘,撈出即可,流油的鴨蛋。
二、做二事
1、戴香包
香包也叫香囊、香袋、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小碎布縫制而成的,里面裝上用中草藥做成的香料,就會散發出淡淡的香味。現在的香囊,制作日趨精致,已經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2、懸掛鐘馗像
相傳鐘馗是唐朝人,長相兇惡,豹頭環眼,老家在鐘南山。大家都知道鐘馗擅長捉鬼,所以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家里掛上鐘馗像,以求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