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學生們體驗“洞村竹編”項目課程。人民網 孟凡卓攝
人民網新余5月28日電 (孟凡卓)5月27日,“行神州‘播’天下”優質主播中國行江西站采訪團走進江西新余,實地探訪夏布繡博物館及松山小學非遺課堂,感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傳承活力。
當日上午,松山小學正在上演新余花鼓戲《風雷渡》。演員們以地道的唱功、精湛的表演和富有鄉土氣息的舞臺設計,演繹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民間故事。這堂特殊的“非遺課”正是新余非遺傳承的縮影。
據新余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錢胡艷介紹,當地已將昌坊剪紙、洞村竹編、分宜藥香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引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實現常態化教學。
“我們希望孩子們從小接觸非遺,在心中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讓傳統技藝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鮮活的記憶。”錢胡艷說。
隨后,采訪團前往新余市夏布繡博物館,探訪這項以麻為紙、以針作筆的古老技藝。這座占地僅600平方米的場館,卻收藏著上萬件刺繡精品——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8米長巨幅《清明上河圖》、夏布繡雙面屏風《麗人行》等,每件作品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與匠心。
“夏布繡以苧麻為底、針線為筆。2014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江西刺繡中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婉菁向采訪團介紹。
如今,新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正以創新之姿煥發新生機。這些承載著贛鄱文化基因的非遺瑰寶,已成為一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學生們積極參與自制藥香實踐課程。人民網 孟凡卓攝
夏布繡技藝人們正在進行藝術刺繡。人民網 孟凡卓攝
夏布繡博物館中展出的“萬民傘”。人民網 孟凡卓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