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市單縣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許多老紅軍戰斗在以單縣為中心的湖西地區,他們為了人民英勇奮戰、不惜犧牲。在長期艱苦戰斗中,部分老紅軍因傷病等原因留在單縣,這里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留在單縣的退伍在鄉老紅軍有15人,戰爭年代,他們在湖西老鄉家養傷時,鄉親們將他們視如家人、精心照料,軍民結下了生死情誼。解放后,老紅軍們扎根單縣,為報答父老鄉親的恩情,始終保持老紅軍本色,與當地群眾共同建設美麗富饒的單縣。
留在山東單縣的老紅軍們,圖片來自網絡
單縣朱集鎮張寨村在抗戰期間是湖西軍分區的中心,被譽為湖西的“小延安”,多位老紅軍曾在此生活。改革開放后,張寨村修建了一座紅軍亭,記載了這些老紅軍在單縣戰斗生活半個多世紀的事跡,也表達了單縣人民對他們的敬佩與懷念。這15位老紅軍中,半數以上在抗日戰爭初期便參加了著名戰役—平型關戰役?,F簡要介紹一下這15位老紅軍的情況。
單縣張寨村懷念老紅軍修建的紅軍亭,圖片來自網絡
1、趙文勝,男,出生于1913年,福建吳中人(現福建省武平縣東留鎮),1933年參加革命,曾任單縣衛生所所長,退伍時間1941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退伍安置在單縣龍王廟鄉谷瓦房。
1933年,趙文勝與同村好友趙永騰化裝成乞丐,跋涉三天三夜找到紅軍隊伍參軍。長征期間,他在紅1軍團供給部通訊排,到達陜北后在紅1軍團4師(原紅3軍團)衛生隊,1937年紅軍云陽改編在686團衛生隊。他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在搶奪制高點老爺廟時,排長陳世和沖在他的前面戰斗,突然他發現一個躲藏的日軍正欲偷襲陳排長,當即撲倒敵人。搏斗中,敵人拔出匕首刺向他,幸得戰友王金貴及時擊斃日軍。東進山東后,他任115師教4旅10團1營衛生所所長,不久在安徽碭山羅寨戰斗中負傷,安置到單縣地方休養,1946年,任湖西區單縣衛生所所長。在單縣,趙文勝受到老鄉的熱情照顧,他憑借精湛醫術為鄉親治病,以報答老鄉的深情厚誼,與當地群眾親如一家。
2、朱樹,原名朱祥材,男,出生于1909年,江西贛縣人,1932年參加革命,曾任營長,退伍時間1942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寨。
朱樹在中央蘇區參加紅軍,1934年參加長征,在中央縱隊當戰士,挑著總部文件到陜北,抗戰之初參加平型關戰役,后任過115師686團營長。朱樹身經百戰,后因傷病退伍,留在了張寨村。他保持老紅軍本色,樂于助人,五六十年代把自己買的一輛自行車供全村人有事急用,群眾把這輛自行車稱為“全村騎”。
3、張樹英,男,出生于1910年,江西寧都縣梅江鎮劉坑村人,1931年參加革命,曾任排長,退伍時間1947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甲,退伍安置在單縣王小莊鄉黑樓村。張樹英家鄉江西贛州市和寧都縣編寫贛州籍紅軍名錄有他的簡介。他在中央蘇區時已經結婚,現在江西有親屬。
張樹英1931年參軍,隸屬紅5軍團15軍45師,長征開始時在紅1軍團紅1團。他長征前剛新婚不久,離開蘇區時還不知道妻子已經懷孕,到60年代回老家才知道還有一個已經長大的女兒。紅軍改編時他任685團連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在戰斗中兩處負傷,肩胛骨部位一邊是子彈,一邊是炮彈皮。在他負傷到地方休養時,多次遇險且數次負傷,都被當地群眾掩護并救治。1946年7月,他退伍任單縣郭堂區副區長,因口音讓群眾聽不懂,工作不便,上級將他調任村長,他二話不說就到村里工作。
張樹英對單縣充滿感情,把單縣當著自己的第二故鄉。1963年他回鄉認親后,他的女兒經常到單縣看望他,有一次向他提出,希望他落葉歸根回江西寧都去,他沒同意,還向女兒表示,當地的老百姓救過他的命,他不走要留在單縣。80年代初期,單縣還比較落后,他住的王小莊鄉想先修路再致富,但根本沒有修路資金,他把這事當成自己要辦的事,進京找自己的紅軍領導和戰友求助,爭取到30萬元修路資金,幫助當地群眾修了一條致富之路。
4、劉玉連,男,出生于1911年,江西瑞金縣烏元屯人,1931年參加革命,曾任連長,退伍時間1944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甲,退伍安置在單縣蔡堂鎮殷莊。
在中央蘇區,劉玉連與哥哥、姐夫一起參加紅軍,一起參加長征,但在慘烈的湘江之戰中他的哥哥、姐夫英勇犧牲,他身負重傷,憑著堅強毅力,他代表兩位親人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路。劉玉連在湖西地區與日偽軍作戰中負傷,被安置在單縣蔡堂鎮尤莊村堡壘戶張習本家里養傷,張習本用全家人的性命作擔保,簽下“軍令狀”,細心照顧劉玉連。后因日偽軍搜捕,劉玉連在張習本保護下轉移了幾個地方,在此期間張習本被日偽軍多次拷打,仍然一心一意照顧好劉玉連。劉玉連休養期間,還受到張習本族人張敦生、張本文、張本田以及蔡堂鎮陳溜村村民陳繼武的大力救助。1946年春,劉玉連與陳秀英結婚,解放后居住在蔡堂鎮尤莊村,他們一家對救命恩人深懷感恩之心,與這幾家親如家人,平日里經常走動,生活上互幫互助。
5、陳伯留,男,出生于1912年,江西石城縣屏山人,1932年參加紅軍,抗戰期間,參加平型關戰役,東進山東后任冀魯豫軍區某部偵察排長,1939年在江蘇沛縣一次戰斗中負傷致殘,調到司令部四股做后勤工作,1943年冬,因傷被安排到湖西休養,退伍時間1945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乙,退伍安置在單縣蔡堂鎮殷莊,后定居邵廟村。
6、邵文祥,男,出生于1910年5月,山東單縣高韋莊鎮人,1933年參加紅軍,長征中任糧草股股長,多次負傷,退伍時間1943年,退伍安置在單縣高韋鎮韓莊,返鄉后當過敬老院院長。
7、宋金標,男,出生于1913年(有寫1911年),山西洪洞縣人(有資料寫為潞城縣),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連長,退伍時間1942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乙,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寨。
宋金標在抗戰初期參加平型關戰役,又在家鄉山西參加抗戰一年多,隨115師東進山東,到湖西地區后在教4旅10團,后改稱冀魯豫軍區湖西分區10團,任9連指導員。因傷病安置在地方休養,解放后任張寨村支部書記,雖腿部因傷行走不便,照樣帶領群眾架橋修路,和老百姓一樣下地勞作。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把政府對老紅軍的優待票證常常拿出來救濟給急需的群眾。1959年5月,宋金標被選為復員軍人先進個人。
8、王文生,又名王存斗,男,出生于1898年,山西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松廟村人,1928年8月平江起義后在平江縣參加彭老總領導的紅5軍,分在1團3營7連,隨彭老總上井岡山,1929年1月參加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兩次參加攻打長沙戰役,1930年10月入黨,長征時在紅3軍團12團當戰士,抗戰時期參加平型關戰役、廣陽伏擊戰、梁山戰斗等,退伍時間1948年,退伍安置在單縣終興鎮六合村,解放后在單縣供銷社工作直到離休。有關王文生的傳奇經歷寫有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號下閱看。
9、張登科,男,出生于1918年,山西寧鄉縣人,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戰士,退伍時間1951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甲,退伍安置在單縣單縣機關招待所。
張登科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羊山等戰役,多次負傷、立功,曾任115師686團連長。1952年,他負責修建湖西抗戰烈士紀念塔,1955年任單縣煤建公司經理,1956年任縣招待所長,1966年離職休養。
10、程守吉,男,出生于1910年,山西平遙縣人,1930年參加革命,退伍時間1950年,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聶莊。
11、王占江,男,出生于1914年,山西肅南縣人,1936年參加革命,紅軍戰士,退伍時間1942年,評定殘廢等級三等,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寨。
12、解作榮,男,出生于1903年,山西夏縣解家村人,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115師師部副官,退伍時間1949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乙,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寨。
1936年解作榮辭別家人,從夏縣只身奔赴陜北投奔紅軍。1937年8月云陽改編,解作榮在685團當戰士,平型關戰役時,他與日軍拼刺刀時被敵人撲倒,他的班長一直關注著他,在日軍刺刀要刺中他時,班長閃身撞倒日軍但被刺傷左臂,他一躍而起將日軍刺倒。1938年底685團以蘇魯豫支隊名義東進,后到達湖西,為解決部隊后勤困難問題,他轉行做供給工作。征戰歲月中,解作榮右手手腕被日軍軍刀戳了個洞,這個洞再也沒有愈合,彎曲的五指也伸不開了。
13、高錦文,男,出生于1917年7月,山西孝義縣杜村鄉西梁莊村人,1936年參加革命,曾任連長,退伍時間1944年,評定殘廢等級一等,退伍安置在單縣朱集鄉張寨。
1933年高錦文跟同村人到陜北打工,知道了劉志丹和紅軍,中央紅軍到陜北后,1936年他參加紅軍,分到紅3軍團當通訊員,東征后升為通訊班長。抗戰之初,他參加平型關戰役,戰后升為通訊排長。東進山東后,他在獨立旅1團任警衛偵察連連長,參加1939年8月1日梁山戰斗,戰斗中腿部等多處負傷。隨黃河支隊10團到湖西,后任教4旅10團教導隊隊長,后因傷病影響,到終興鎮霍院村任編村村長。
他到霍院村地方工作后,組織群眾搞生產、擁軍擁屬,1950年任石村鄉鄉長,1953年因腦部殘存彈片壓迫神經,喪失說話能力到張寨村生活。在張寨村,他仍然處處想著群眾,群眾有困難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贏得群眾的尊敬和愛護。1990年清明節,高錦文一早穿上軍裝,到湖西革命烈士陵園與犧牲的戰友們一起待了大半天,當天晚上,溘然長逝。高錦文遺愿是安葬在張寨村,在回村路上,十幾個村的群眾列隊,一村接一村為他扶柩,幾千名群眾為他送行。
14、劉云章,男,出生于1905年,四川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青獅村人(現青獅村與連山村合并為連山村),1933年劉云章瞞著家人,與同村一位好友一起步行百余里山路,到通江縣找到隊伍參加紅軍??箲鸪跗?,在129師386旅,1937年12月陳再道帶領769團幾個連組成東進縱隊挺進冀南,劉云章任東進縱隊警衛連排長。1938年春,東進縱隊抽出部分連隊組成津浦支隊,由孫繼先帶領繼續東進到山東,劉云章也跟著到山東,曾任楊得志、楊勇領導的冀魯豫邊區18團警衛連連長,擔任過管理員,曾5次負傷,濟寧戰役時頸部負重傷,退伍時間1946年,評定殘廢等級二等乙,退伍安置在單縣曹馬鎮曹馬集。
15、張義元,男,出生于1922年,四川巴中縣人,1933年參加紅軍,抗戰之初參加平型關戰役,戰斗中鼻子負傷,后腦勺中彈片,曾任管理員,到湖西后任復程縣高老家張樓村被服廠廠長,退伍時間1949年,評定殘廢等級三等甲,退伍安置在單縣高老家鄉張樓,1950年任張樓村互助組組長、小隊長。
除了生活在單縣的15位退伍在鄉老紅軍外,還有一位江西贛縣老紅軍盧振林,在解放戰爭時期犧牲在單縣。盧振林在家鄉參加中央紅軍,1934年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陜北,1940年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任湖西地區碭山縣武委會參謀長,1945年到1946年,他負責建設湖西革命烈士陵園,1946年,在單縣張寨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
位于張寨村的蘇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寫作時參考了網上介紹郭志杰老師所寫單縣紅軍故事的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