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五月,暮春初夏,落英繽紛,綠意盎然。五月的風,吹綠了神州大地,吹醒了山川、河流、大海,也吹動了我的心。在這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5月里,我興高采烈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所選之地都是天下美景。最近我又到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保存的完整性,讓我驚嘆不已。走入古城,就如同走進了活生生的明清時期城鎮,縣衙、寺廟、民居、商街等一應俱全,這一次穿越時空之旅,讓我眉飛色舞,心滿意足。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晉中平原腹地,居汾河東岸,距省會太原約100公里。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擴建于明洪武三年。它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另外一座是云南的麗江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曾這么評價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的建筑風格獨特,它以明清時期的建筑為主,保存了大量完好的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鋪、古城墻、古寺廟等,這些共同組成—個龐大的建筑群,使整座城池對稱布局,特色鮮明,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城內道路框架縱橫,街呈“土”字形,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仿佛一張龐大的棋盤。這里的四合院錯落有致,每一處磚雕、木雕、石雕都精美絕倫,展示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古城內主要街道兩側完好的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鋪,擁有3980余處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506處。
在未到平遙古城之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了解到過平遙古城的親朋好友才知道,平遙古城共有20多個景點,如果全部游覽完畢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我從中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景點,爭取1到2天的時間有重點地游玩。于是我帶上地圖,打開手機導航,開啟了古城游覽之旅。
平遙古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其獨特的古韻,向世人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踏入平遙古城,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歷史的門,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走進中國歷史上的首家私人銀行——日昇昌票號,我對“日昇昌”這三個字所表達的意思不怎么理解,順便問了一下里面的工作人員,他向我解釋說:"日日升,日日昌,旭日東升,繁榮昌盛,故取名日昇昌。”他的話音剛落,我才恍然大悟。仔細一看“日昇昌”三字,里面包含4個“日”字。從字面拆解來分析,“昇”由上下兩個字組成,上面是“曰”字,下面是“升”字,象征太陽升起,代表新生、光明、希望,寓意“日日上升,生意興隆,蒸蒸日上”。“昌”也是由上下兩個“曰”字組成,寓意“如日中天,興旺非常”。
日昇昌票號創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名為“西裕成顏料鋪”,當時該鋪在平遙已是很有名氣的商號,李大全執掌號事時,采納了大掌柜雷履泰建議,一次性投資30萬兩白銀創辦,并委托雷履泰策劃,將“西裕成顏料鋪”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命名為"日昇昌",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
這座被譽為“中國現代銀行鼻祖”的日昇昌票號建筑,布局嚴謹,功能齊全,氣勢恢宏。大堂、賬房、金庫等一應俱全,仿佛能看到當年這里人來人往、銀票紛飛的熱鬧場景。內部的銀票、賬本等文物,再現了當年票號的繁榮景象。墻壁上張貼的各種規章制度,詳細且嚴格,展現出晉商精明的商業頭腦和嚴謹的經營理念。在日昇昌帶有天井的院子里,我不禁思索,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日昇昌在100多年的經營過程中,是怎樣把源源不斷的錢財匯聚于此的?晉商是憑借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將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甚至遠涉重洋的?
作為中國第一家票號,從早期經營顏料莊的“西裕成”,到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已經風光了近兩百年的晉商,完成華麗轉身。興起于明末清初的晉商前輩,因物資運輸而通達全國,此時又在金融匯兌業重啟輝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物,那就是雷履泰。
在古色古香的日昇昌票號帶有天井的房子里,面對日昇昌票號的創始人雷履泰的雕像時,一種敬佩感禁不住油然而生。正如一位游客在文章中寫的一樣:“雷履泰,這個華夏金融界的古代精英,中華國際銀行的第一創立者,思維是何等的活躍,膽略是何等的果敢,理念是何等的超前。是他,在當時閉關鎖國的封建帝王社會,將金融票號開設到海外異國他邦。假如,要設立諾貝爾金融獎的話,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獲獎者。”
鏢局,也是我此次旅游非常感興趣的地方。我翻閱相關資料得知:平遙古城著名的鏢局有同興公鏢局、中國鏢局、華北第一鏢局。位于古城南大街105號同興公鏢局,現已成為博物館,館內藏有珍貴的“王家拳譜”及鏢局其他方面的各種文物萬余件,展覽主要分為“概述”“平遙武術源流”“鏢師王氏父子”“同興公鏢局”“鏢局文化的影響”五大部分,向人們展示了鏢局的歷史和文化。
鏢局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的驛站,當時驛站主要為朝廷傳遞信件,雖有安全保障的雛形,但服務對象僅限于朝廷,民間商業往來缺乏專門的安全保障機構。
到了清朝早期,隨著金融業興起,山西人大量在外經商,為鏢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家鏢局是山西人神拳無敵張黑五在北京順天府門外創辦的“興隆鏢局”。
清咸豐五年(1855年),名揚京城、威震全國的武林大師王正清在平遙古城南大街105號創建同興公鏢局。“同興”意為共同興旺,即“雙贏”,“公”是對成年男性的敬稱,王正清取此名意在鏢局與合作商家互利共贏。
同興公鏢局創立后,鏢路東到北京、山東,西去陜西、甘肅,南到漢口、長沙,北至歸化、包頭。其業務包括為票號押送銀鏢,以及為商家運送貴重貨物、保護人身安全等。
王正清之子王樹茂盡得其真傳且有青出于藍之勢,光緒三年王正清大師辭世后,由王樹茂承繼執業。王樹茂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信譽卓著。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奔西安,路經平遙時,特聘王樹茂護送餉銀至西安,因功賞賜其“奉旨議敘”匾。
平遙古城不僅是一座建筑的寶庫,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探尋它的魅力。古城內的文廟、武廟、城隍廟等六大寺廟建筑群和縣衙署、市樓等建筑,都是“真材實料”的歷史古跡,見證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發展歷程。還有城內百余條大小街巷,也依舊是它原來的歷史形態,就連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也幾乎是17~19世紀的建筑;并且城內至少有400多處傳統民居是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
慢步古城的街道,是歲月的長廊。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發亮,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數不清的腳印,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街道兩旁,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錯落有致,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雖歷經風雨,卻依然散發著古樸莊重的氣息。老字號的招牌在微風中輕輕晃動,油漆雖已斑駁,卻透著一種別樣的滄桑感。一家家傳統的手工藝品店,擺滿了精美的推光漆器,那光滑如鏡、絢麗奪目的漆器,在燈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
深入古城內東南隅,平遙古城的文廟就在此。文廟始建于唐貞觀初年,大成殿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悠久的殿宇,是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筑。
平遙文廟由前后六進院組成,中軸線自南而北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超山書院、敬一亭、尊經閣。
大成殿的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結構以及歇山出際的形式,檐下大斜架取代補間鋪作的罕見特例,都具有早期木構建筑特征,屬宋式建筑體系,深具宋代遺風。其斗拱雄渾碩大,出檐深遠,檐下斗拱為雙杪雙昂7鋪作,第一跳華栱出異形栱,二跳重栱計心,一跳昂也是異形栱,二跳昂單栱計心,出螞蚱耍頭,雙昂為真琴面昂,轉角鋪作的由昂上面,即沒有葫蘆,也沒有小人(角神)。
文廟的其他建筑均為明清遺構,如明倫堂為七檁硬山前后廊式,敬一亭為2003年自晉南移建而成,尊經閣為近年復修,其兩側為清道光八年創建的古陶書院,后改名超山書院。
文廟的建筑布局展現了中國元明以后文廟建筑的特有規制,其建筑風格獨特,斗拱、梁架等建筑構件的制作工藝精湛,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具有很高的建筑價值。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平遙文廟作為儒學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和弘揚了孔子的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此外,平遙古城還有許多特色美食,如平遙牛肉、平遙碗托、平遙栲栳栳等,這些美食口感獨特,風味各異,讓人回味無窮。
平遙古城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每年的平遙古城半程馬拉松比賽,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選手和游客參與。比賽期間,古城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選手們在古城的街道上奔跑,感受著古城的歷史韻味。此外,古城內的民俗表演也十分精彩,如高蹺、旱船、背弓等,這些表演形式獨特,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城內,只能看見古城的局部。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荀子在《勸學》中所寫的一句話:“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只有登高,才能望遠。還有杜甫寫的一首詩《望岳》。此時,對“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四句詩深有體會,頗有感觸。“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自然才能觀其全貌。于是登臨古城墻,觀古城全貌成了我最佳的選擇。
平遙古城的城墻高大雄偉,古城面積2.25平方公里,城墻高12米,周長約6.4公里,上寬約3至5米,下寬約5至10米。城墻上設有3000個垛口和72座敵樓,象征著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賢人,將古城防御功能與儒家文化巧妙融合。城外還修有護城河,深、寬各4米,6座門外均有吊橋。
我從南門登上城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城樓,又名“將軍樓”,明代六座城樓都為單檐硬山頂,木架涼亭堂,較為簡普。后在閻錫山擔任38年土皇帝時被炸成碉堡。現存為1997年申遺時修建的。
站在古城墻上,俯瞰古城全景,青灰色的屋頂,錯落有致的建筑,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精湛技藝。極目遠眺,整座古城盡收眼底。城內的古建筑錯落有致,與城外現代化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宛如兩個時空在這里交匯。城墻高大厚實,城墻上的箭樓、敵樓等防御設施依然堅固,它們默默佇立,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和平。沿著城墻漫步,微風拂面,思緒也隨之飄遠,想象著古代士兵們在這里站崗放哨、抵御外敵的畫面,心中涌起對古人智慧和勇氣的無限敬意。
夜幕降臨,平遙古城換了一副模樣。紅燈籠紛紛亮起,將古城裝點得溫馨而浪漫。街頭巷尾彌漫著平遙牛肉、碗托等美食的香氣。走進一家小飯館,點了幾樣特色小吃。品嘗著美味的食物,看著周圍當地人悠閑的生活狀態,感受到這座古城獨特的生活節奏。它既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又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堅守著自己的靈魂。
離開平遙時,心中滿是不舍。這座古城,不僅是建筑的瑰寶,更是歷史的活化石;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的建筑、文化、美食等都值得我們去品味和欣賞。它讓我觸摸到了過去,也讓我思考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平遙之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探尋歷史文化的奇妙旅程。走進平遙古城,它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它的古韻,在聆聽它的千年回響。
讓我們共同守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那沉淀在古城墻、古街巷、古院落中的晉商文化精髓。每一個票號背后的金融智慧,每一座大院蘊含的家族管理理念,都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精神富礦。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內涵,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熠熠生輝,成為激勵后人不斷探索創新、秉持誠信與進取的動力源泉。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閑暇時喜歡讀書寫字,舞文弄墨。常行走于文字間,掬一捧清泉,擷一朵浪花,品一壺茗茶,捧一卷好書。享受生活之淡美,感悟人生之真諦。用書的馨香來滋養孤寂的靈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數十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其中有百余篇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