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臨沂沂河實驗幼兒園教師杜肖堯
作為教師,我們是讀書的受益者,也是讀書的傳承者。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尋找更多的“前經驗”,讀書是最便捷且低成本的“萬能鑰匙”。而寫作更是各位同仁最常使用的記錄方法,我們的觀察記錄,我們的工作總結,每一次的溝通便簽。這么想來,幼兒教師怎么不算是作家呢?
最開始我加入讀寫組織,是興趣使然。后來,發現讀寫對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大的幫助,興趣變成了需要,之后發現真的很難堅持,可每次堅持后,都會有頓悟和提升,慢慢讀寫成了我的“修行”之道,也漸漸形成了習慣,讀書有了感悟還是生活有了發現,都喜歡用文字記錄下來。
讀書,我們常常掛在嘴上,“為了什么而讀”卻是需要反復思考的。我想,最直觀的作用就是“打破信息差”。最簡單的例子,為什么4月23日是讀書日,所以又把四月稱為“讀書月”。為什么會把讀書日定在4月23日這天呢?許多偉大作家,如塞萬提斯《唐吉可德》、莎士比亞、納博科夫《洛麗塔》等,都在這天逝世或出生,因此聯合國就把這天定為“讀書日”。這不僅是為了鼓勵人們閱讀和寫作,更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銘記和感謝那些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偉大貢獻的文學思想大師們。
其次,我們作為教師有指導家長科學育兒的責任,當與家長溝通時,不是一味地認同或者干巴巴反駁,而是有理有據的解釋孩子的行為,當家長反復問:“孩子打人怎么辦?”時,我在《捕捉兒童敏感期》里找到了答案——原來這不是“壞”,而是“手部探索”在發芽。
很多家長常常會說“我家孩子可太倔強了”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提出,幼兒的“執拗”往往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而非叛逆。書中強調,這種行為是兒童通過“掌控感”建立自信的過程。若成人強行壓制,可能導致其日后出現“討好型人格”或“對抗性叛逆”。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學前教育實踐中,幼兒的“秩序感”“泛靈論”等心理特點常被成人誤讀為“執拗”或“叛逆”?!恫蹲絻和舾衅凇贰逗⒆樱禾魬稹返戎魍ㄟ^科學理論與實證案例,為教師提供了理解兒童行為的底層邏輯。因此通過閱讀書籍,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水平,同時推薦相關書籍,這樣不僅可以讓家長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同步,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同時,讀書也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加堅實的內心,支撐起我們豐富的精神世界,比如,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如意,看看《活著》,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屑一顧的,也是別人夢寐以求的。
再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讀過《正面管教》,有一本書與它異曲同工,但又各不相同。與《孩子,挑戰》異同比較:從核心理念上看,均基于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尊重兒童人格,反對懲罰與溺愛,強調平等合作。從維度上《正面管教》理論側重提供具體工具(如家庭會議、積極暫停),而《孩子,挑戰》深入解析行為背后的心理邏輯(錯誤目的表)。在互動模式上前者強調“和善而堅定”的平衡,后者突出“合作”與“社會興趣”的培養。前者適用家庭日常管教問題解決場景,而后者系統性分析兒童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總而言之《正面管教》適合需要即時解決方案的家長,《孩子,挑戰》更適合希望深入理解兒童心理機制的教育者。二者結合使用,可實現“工具應用”與“理論認知”的雙重提升。
所以讀一本書的時候這本書有可能是使用說明書,而你是書籍的工具人,但是當你讀了很多本書,你就是融會貫通的教育者。當你能夠融會貫通的時候,也恰恰是一種輸出。
讀書的意義不僅在于“輸入”,更在于“輸出”與“碰撞”。一個人讀書,是獨自美麗,可一群人共讀,就是百花齊放的春天。這就是團隊共讀的意義吧,它讓我們不再困于自己的視角,而是在碰撞中拓寬思維的邊界。畢竟真正的深度思考往往伴隨著困惑、推翻和重建,讀書交流如同將獨行的星光聚成一片星河。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