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媒體報道,某醫院舉行醫院護理創新獎評選,21個項目從近200個申報作品中脫穎而出。負壓無煙艾灸裝置、多功能疼痛評估“發聲器”、術后“暖護鎧甲”溫經煦絡衫……這些根據患者護理需求研發的小發明,做到了患者的心坎兒上。在醫療科技領域,既要有基因研究、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高精尖領域的技術突破,也要有從臨床細節中生發的“微創新”,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患者感受診療的溫度。
傳統科技創新常以技術突破為核心指標,而“微創新”則將滿足患者需求置于首位,強調“從痛點中發現價值”。當前,“微創新”的這種起點邏輯正在進一步強化,表現為需求挖掘更精準、從解決問題轉向預判問題。例如,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但有研究發現,高濃度艾煙是眼干澀發癢、鼻干鼻癢打噴嚏、咽喉干燥發癢、咳嗽和胸悶氣短的誘因。護理人員打造的負壓無煙艾灸裝置針對的就是這些問題,這種從臨床一線誕生的創新瞄準了患者體驗中最真實的痛點。
近年來,隨著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的氛圍越來越濃,各種各樣針對臨床細節的“微創新”越來越多。降低壓瘡發生率的智能壓力感知床墊、迅速將透析液加熱至適宜溫度的腹膜透析加熱保溫袋、為避免配藥時劃傷手指而設計的安瓿瓶開啟器……這些案例體現著科技創新范式的變化:除了體現需求導向外,還講究快速迭代、“船小好掉頭”,減輕試錯壓力;基層一線醫務人員可以加入進來,創新者的經驗價值更加凸顯;引導科技創新的價值重心從專利數量與論文產出轉向診療效率與人文溫度提升。
推動實現更多“微創新”,關鍵是轉變觀念,打破過去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線性模式,從需求端反向驅動成果轉化。科技創新能力強大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成果轉化效能高。當前,醫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面臨一些難題,基礎科研、高精尖技術的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國醫療機構臨床病例資源豐富,醫務人員只要用好這個優勢,努力進行“微創新”,就能打造實用專利。
“微創新”也可以有大作為。從更寬的視角來看,隨著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基層對便攜化、性價比高的醫療設備需求持續增長。“微創新”應當積極回應這樣的時代發展需要,以真實可感的科技創新,在促進醫療服務質效提高的同時體現醫學溫度。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劉也良(媒體人)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