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穆石塔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敦煌莫高窟156窟水月觀音 敦煌榆林窟2號窟水月觀音像 安岳毗盧洞觀無量壽經變相龕 大足北山石窟毗盧庵 大足寶頂山小佛灣展廳內佛陀對話效果圖展廳內點亮觀音效果圖釋迦涅槃圣跡圖 大足寶頂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與大足石刻,是中國最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座石窟,也是石窟寺藝術在中國發展的高潮與尾聲,它們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藝術自西域傳入中原的清晰線索。如今,這兩座世界級的藝術寶庫即將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2025年6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年中大展“從敦煌到大足:石窟藝術中國化流變”,將首次以聯合展覽的形式,為觀眾奉上一場“敦煌+大足”的雙倍盛宴。
這是敦煌與大足兩大世界文化遺產的首次聯展,展覽精選敦煌、大足以及絲路沿線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藝術珍品,通過實物展示、整窟復制、數字化呈現、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方式,帶領觀眾感受千年石窟穿越時空對話的宏偉與震撼。
科技賦能 深度體驗
AI技術為千年文物注入數字生命力,重塑文物展陳范式。基于大語言模型,實現北魏時期敦煌禪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與南宋時期大足釋迦牟尼佛像(寶頂山小佛灣)真正跨越時空進行對話,同時對觀眾而言,也是充滿禪意的心靈啟迪,引發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考。
利用交互技術實現觸覺反饋,使觀眾與電子屏合掌時能夠實時生成圖像,助力觀音貼金。當觀眾達到一定數量,貼金面積遍布整個文物,就產生了“點亮”觀音的效果。局部貼金與整體點亮,即是對文物修復過程及其成果的創造性展示。這一過程中的參與感與趣味性拉近了觀眾與文物保護之間的距離,也重構了文物的感知維度。
文物復原 活化遺產
整窟復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涅槃臥佛)、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觀音)、第45窟(盛唐,最美彩塑)、第17窟(俗稱“藏經洞”)和大足寶頂山小佛灣第9號毗盧庵(禪定窟形制,連環畫形式散點圖)、北山石刻18號窟(整體構圖與敦煌莫高窟同題壁畫相似,梁思成贊此窟“至為壯麗”),讓觀眾不用前往原址也能沉浸式感受石窟藝術的魅力。借由復制技術的數字孿生和物理克隆,打破不可移動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并防止過度消耗,兼顧文物的保護與傳播。
“從敦煌到大足”,不僅是一次藝術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尋根之旅。它讓我們看到,盡管敦煌與大足相隔千里,卻共同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的完整譜系;盡管創作年代相差數百年,卻共同見證了佛教中國化的輝煌歷程;盡管藝術風格各具特色,卻共同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展覽期間,三峽博物館還將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工坊體驗等活動,邀請敦煌學與大足石刻研究專家深入解讀兩地藝術的文化密碼。無論是藝術愛好者、歷史文化研究者,還是普通觀眾,都能在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