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精準醫療和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藥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近期舉行的第十七屆藥源性疾病與安全用藥大會(簡稱DID大會)上,《藥學瞭望》特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趙榮生教授就藥源性疾病防控與安全用藥領域的最新進展發表重要見解,從醫院藥學使命出發,深入探討藥源性疾病防控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多學科協作模式。
《藥學瞭望》:在精準醫療和數字化浪潮下,您認為未來藥源性疾病防控和安全用藥領域最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趙榮生教授:醫院藥學的核心使命可以概括為"保障臨床有藥用、會用藥、用好藥、安全用藥"這十三個字,既關注藥物治療的療效,也注重個體化精準治療和用藥安全。針對藥源性疾病的防控,我認為未來有四個關鍵發展方向:
首先,必須堅持循證醫學原則。所有藥物治療決策都應基于當前最佳證據,結合醫生經驗和患者意愿,形成最優治療方案。這需要建立完善的循證醫學方法論體系。
其次,推進個體化精準治療。需要考慮患者的個體特征,包括人口學特征、病理生理狀態等,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和劑量方案。治療藥物監測等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更廣泛的人群用藥信息,實現更精準的安全管控。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從既往治療數據中發現規律,輔助治療方案設計。
最后,建立全程管控機制。從治療開始就要進行安全性預測,并在治療過程中持續監測療效和安全性指標,實現動態調整。這種全程管理模式將顯著降低藥源性疾病發生率。
《藥學瞭望》:安全用藥涉及多學科協作,您認為當前跨學科協作的難點是什么?如何推動更高效的協作模式?
趙榮生教授:多學科協作是藥源性疾病防控的關鍵,當前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
首先是專業壁壘問題。臨床藥學、檢驗醫學、病理學等學科各有專長,但缺乏共同語言和協作平臺。需要建立統一的標準術語和溝通機制。
其次是數據共享障礙。各學科產生的醫療數據分散在不同系統,格式不統一,難以實現有效整合。需要推進醫療信息標準化建設。
第三是協作機制不完善。目前多學科協作多停留在會診層面,缺乏常態化的協作流程和激勵機制。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多學科協作團隊。
推動高效協作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構建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二是開展跨學科培訓,增進相互理解;
三是建立基于價值的協作激勵機制。只有真正實現多學科深度融合,才能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經濟的治療方案。
專家簡介
趙榮生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工會主席、藥學部主任,二級教授、主任藥師,博士生導師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教授,ACCP理事會理事
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院協會藥事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師協會患者教育與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藥學裝備分會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醫院藥學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循證藥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醫院評審與評價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藥品使用監管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常務委員
北京藥學會醫院藥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AJHP(中文版)主編,《中國藥房》副主編兼青年編委會主編,《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副總編,《中國新藥雜志》、《臨床藥物治療》、《中國藥業》副主編。
榮獲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中國藥學發展獎臨床醫藥研究獎突出成就獎、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醫院協會醫院科技創新獎、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獎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課題38項;發表論文3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3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現科研成果轉化1000余萬元。
添加藥學瞭望管理員
進入學術交流群
《藥學瞭望》征稿邀請
01.投稿內容
征稿內容不限于:研究進展、團隊科研成果、臨床用藥經驗分享、典型病例解讀、疾病診治經驗、人文故事等
02.聯系人
投稿 | 學術報道 | 合作
投稿聯系人:劉老師 15201320201(微信同號)
投稿郵箱:contact@siri.ntesmail.com
(來源:藥學瞭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