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江湖多年的老王,坐不住了?
5月27日,74歲的萬科創始人王石在朋友圈扔出一枚“深水炸彈”:“在外界看來,王石就是萬科,萬科就是王石。我認可:萬科是我創建的、制度是我建立的、團隊是我培養的、接班人是我選擇的。豈能推卸對萬科因盡的責任呢?”
這話像把生銹的手術刀,精準劃開萬科三十年浮沉的結痂。
時間倒回2017年6月21日,深圳灣畔的萬科總部大廈里,66歲的王石在朋友圈曬出與郁亮的合影。這位登山家出身的企業家,在董事會換屆之際宣布“不再提名董事”,正式把權杖交給“郁亮們”。
但故事遠未結束——董事會轉頭給他戴上“名譽主席”的桂冠。
說是“名譽”,卻留著每年千萬級的退休金口子。
2019年數據撕開真相:老王一年領走1000多萬,比A股99%的在任董事長都多。
那些年他的日常畫風是這樣的:一會兒在云南山區給孩子發書包,一會兒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敲木槌,順便在朋友圈科普垃圾分類。但江湖始終有他的傳說——畢竟萬科年報里,“王石”兩個字還掛在“名譽主席”的位置上,像塊褪色的金字招牌。
2023年,房地產行業迎來“地動山搖”時刻。
當萬科的資金鏈開始“咯吱作響”,王石做了個出人意料的動作:主動退回千萬退休金。時任總裁祝九勝在股東大會上披露這一消息時,臺下投資人的筆記本都驚掉了——要知道,這可是相當于深圳灣半套別墅的年收入。
但更狠的暴擊還在后面:2024年,萬科曝出上市33年來首次年度虧損,490億的黑洞吞掉了整個利潤表。
管理層一夜換血:郁亮從主席位退居二線,祝九勝徹底出局,深圳地鐵董事長辛杰帶著國資團隊入駐。
這時候王石的朋友圈突然活躍起來。他說正在“搭線新決策層”,要“護著13萬員工和投資者過河”。有人說這是創始人的責任感,也有人嘀咕:當萬科從“王石的萬科”變成“深鐵的萬科”,這位老船長突然重啟錨鏈,到底要掌舵還是壓艙?
要讀懂王石的執念,得回到1988年的深圳。
那年他拿著1200萬資產做股改,政府沒掏一分錢,卻拿走60%股份。剩下40%本該屬于創業者的蛋糕,他揮手分給了員工——自己沒拿一股。這個決定讓萬科成了“沒有老板的公司”,也埋下日后“寶萬之爭”的伏筆。
2004年到2014年,萬科銷售額從百億狂飆到兩千億,王石卻在巔峰期喊出“不追規模”。他要做“質量效益型”企業,卻在2024年眼睜睜看著萬科跌出行業前三。
有人說他親手打造的“去家族化”模式,如今成了企業轉型的枷鎖;也有人嘆服,那個放棄股權換“名節”的理想主義者,三十年后還在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如今的萬科像艘在風暴中換船長的巨輪:新管理層忙著處置資產、兌付債券,一季度勉強交出“回款率超100%”的成績單。
而王石的朋友圈成了一面鏡子,映照著中國民營企業家的集體焦慮——當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遭遇中年危機,退居二線的創始人該以何種姿態介入?
他說“名和利選了名”,可當年放棄的40%股權,若留到今天怕是百億級財富。這種選擇在房地產的黃金年代顯得格格不入,卻在行業洗牌的此刻,突然有了別樣的重量。
或許正如他1983年獨闖深圳時所想:商人的終極勛章,從來不是賬戶上的數字,而是刻在企業基因里的印記。
當萬科的大廈在風雨中搖晃,那個在朋友圈寫下“豈能推卸責任”的老人,終究放不下三十年前埋下的那塊基石。
作者:言叔,資深財經評論員,堅信 “認知才是最大的不動產”。關注我,用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