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初唐重臣、浙江第一位“狀元”,賀知章極富文采,而且詩書雙絕,可惜他的詩名掩蓋了書名,在李白看來,他的水平能與王羲之并列:“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宋代施宿則認為其草書水平不僅超過孫過庭,甚至超過了初代“草圣”張芝、索靖:“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
學界認為,賀知章的草書用筆豐富精謹、千變萬化,與孫過庭的“千紙一類,一字萬同”“閭閻之氣”迥然不同;而其草融合草隸、章草、行草筆意,繼承魏晉六朝諸家筆法,論古意與境界,也非“宋四家”可比。
現藏于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的《孝經》,是其唯一存世的書法,此作全卷縱26厘米、橫265.1厘米,總計100余行、2000余字,字徑大小約2厘米,于明末清初流入日本,被島國皇室世代珍藏,僅在2006年首次回國展出過一次。
竇蒙在《述書賦》注中寫道:“賀內監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賀知章草書將法度與意趣融合,心手合一,達到了“書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這部《孝經》非常適合初學草書者臨摹。起筆多露鋒直入,如“孝”字入筆似蜻蜓點水,輕快爽利又不失穩健,行筆時中鋒絞轉,收筆或急停或輕提,提按之間見八面出鋒的自由。方折與圓轉自然切換,剛柔相濟而不顯突兀。
結字上,賀知章善用欹側造勢與簡省求變,以重心偏移形成張力,“親”字省略中部筆畫,僅以兩筆牽絲連貫,中宮留白,四周筆畫舒展,盡顯密處緊實、疏處空靈的安排,這種處理既合草法規范,又因隨勢賦形,避免了程式化弊端。
《孝經》開篇濃墨飽滿,顯莊重肅穆,中段因連續書寫出現枯筆飛白,卻筆斷意連,末款又潤筆書寫,形成濃枯潤的情感節奏。清代吳德旋言:“賀監草書,非徒狂放,乃禮法中見性情”,每筆皆有來歷,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典范。
此作的價值在于:筆法上,示范了二王正統的寫法;結字上,揭示如簡省筆畫而不失辨識度;墨法上,展現濃枯對應。臨習此作,不僅能掌握草書核心技法,還能醫治草書的“燥氣”,避免陷入“江湖體”。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超高清1:1等大復制,與原作別無二致,并添加釋文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