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端良
埽壩是險工的主體建筑。其結構開始多以秸、柳等軟料與繩纜、土料、木樁等盤結而成秸埽。秸埽的優點是應急取材、見效快,缺點是體輕易浮、不耐久、易腐爛。俗語說:“一年修,二年成,三年就得補窟窿。”清末至民國時期,伴隨著治河技術的不斷改進,秸埽逐漸向磚石筑壩發展。
1937年,濟陽溝楊家編柳換岸,形成的柳條壩。
位于黃河濟南段下游左岸的濟陽,因境內無山可采石,舊時在構筑黃河險工時多以秸埽為主。1934年,山東河務局擬修培黃河南北大堤,分三年完成。此次培修計劃,就包括黃河濟陽段大堤。當時,濟陽大堤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堤頂寬度達5—6米,仍相當矮薄。拍攝于1937年的一張歷史照片,將濟陽溝楊家險工編柳護岸的場景定格下來。所謂編柳護岸,即沿堤定距樹樁或植柳椽,再用鮮活柳枝編織成籬,籬成后壓土而成,可防風浪沖刷。以這種秸埽為主體的埽壩俗稱柳埽壩或柳條壩。照片顯示,由于石料不足,當時的溝楊家險工為石壩、柳埽壩混搭而成,柳埽壩之下,有亂石護沿。
1937年,濟南溝楊家防凌排。
溝楊家今稱溝楊村,該村原位于大清河西岸,因村南有一東西大溝,溝水流入大清河,故稱溝頭陽村。后因楊姓居多,又演變為溝楊村。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后,溝楊家一夜間變成地處黃河西岸。光緒二十年(1894),由于對岸溞溝(村名)險工受沖擊,將溜勢挑至北岸而出險,形成溝楊(家)險工。該險工當時只有三段秸埽,均為長壩基。后來,壩段逐年增加,壩號增至數十個,最初的柳埽壩也逐漸向石壩過渡。如光緒三十年(1904)將8號、9號柳埽壩改為亂石護沿,將13號、14號柳埽壩改為磚石護沿。1919年,回河舉人王村盧永祥(時任淞滬護軍使)出資在溝楊家續修五段石壩(今17、19、21、23、25號壩)。至1922年,該險工溜勢仍忽而上提忽而下延,每年的防汛除險令岸邊百姓深受其累。
濟陽境內黃河封河日期一般處于1月上旬至3月初。民國時期,每年冬季的防凌汛任務也很重。自治黃以來,濟陽防凌排險方式以打冰撒土、爆破冰凌為主,當地群眾還采用扎防凌排方式進行防凌。所謂扎防凌排,即為防止凌汛期河冰撞毀堤岸,將木樁橫豎結扎并固定在險工壩前。1937年老照片顯示,當年濟陽溝楊家正是用扎防凌排這種“土辦法”來應對凌汛的。據了解,伴隨著險工埽壩改為堅固而抗沖擊的石壩,1954年后,扎防凌排的土辦法成為歷史。
(本文選自濟南市檔案館編《照片里的黃河故事》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