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位粉絲留言:"女兒上初中后,回家就把房門反鎖,我說'寶貝吃飯啦',她只從門縫里遞出一張紙條:'別煩我,有事微信說'。"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的無奈——曾經捧在手心的小寶貝,什么時候把心門悄悄關上了?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么孩子越大越難靠近?
“為什么別人家孩子那么好,而我的孩子長大后,就不跟我親了呢?”
事實證明,長大后還“跟媽媽親”的孩子,通常是媽媽做對了幾件事。
01 "我媽總讓我安心,有底氣”
小表妹從小就是"媽媽跟屁蟲",現在讀大學還每天和媽媽視頻。
她跟我說過一件事:小學時她撞壞了同桌的電話手表,被老師點名批評。
放學路上她哭得渾身發抖,不敢回家。
媽媽在校門口看到她,什么都沒問就蹲下來給她擦眼淚:"先跟媽媽回家吃飯,天大的事吃飽了再說。"
晚上媽媽和她聊起了小時候的事情,輕描淡寫地說:"誰沒犯過錯呢?但我們要學會擔責任。"
第二天陪她一起去給同桌道歉,還買了新的電話手表賠償給同桌,同桌選擇原諒她,后來還成了好朋友。
小表妹說:"我媽從沒讓我覺得,犯錯就會失去她的愛。這種底氣,讓我永遠想靠近她。"
02 "我媽總能理解我"
表弟小時候很愛鼓搗些 "奇怪" 的東西。有年暑假,他撿了一堆樹枝、塑料瓶,在陽臺搭 "城堡",弄得滿地都是膠水和碎紙片。
他爸一看就火了:"凈整這些沒用的!" 但他媽沒吭聲,蹲在旁邊幫他遞剪刀:"你這城堡缺個大門吧?要不咱用酸奶盒做個拱門?"
后來母子倆花了一星期,真做出個帶 "旋轉門" 的城堡。
現在表弟成了室內設計師,總說:"我媽總能理解我,是第一個覺得我 ' 瞎折騰 ' 有意義的人。"
去年他給家里裝修,特意在客廳留了面 "手工墻",說要留給將來陪自己孩子做手工藝術品。
03 "我媽愿意聽我說話"
同事的女兒朵朵,是出了名的"小話癆"。有次我去她家做客,正趕上朵朵放學,一進門就開始講:"今天課間操王明摔了個狗啃泥!數學老師又獎勵我兩顆糖......"
同事一邊擇菜一邊應和:"哦?小明摔了有沒有哭呀?老師的獎勵的糖是什么味道的,其他同學有嗎?"
同事全程沒看手機,眼神始終專注在女兒身上。
朵朵悄悄跟我說:"我媽特別好,愿意聽我說話,聽我說話時,眼睛會發光,讓我覺得自己講的每句話都很重要。"
04 "我媽愛和我一起玩”
去年閨蜜報名學打籃球,每天拉著兒子當"教練":"航航你看,媽媽這個三步投籃是不是比昨天進步了?"
小伙子一開始嫌煩,后來忍不住上手教,現在母子倆每天在樓下一起打籃球,關系特別好。
閨蜜說:"以前總說'你別玩手機了',現在換成'來幫媽媽看看這個動作對不對',孩子突然就愿意跟你玩了。"
上周航航生日,許愿說:"我媽很好學,希望媽媽永遠當我的健身搭子。"
小書蟲媽媽育兒感悟:親子關系的密碼,藏在"同頻"里 。
仔細看了這些故事,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媽媽從不以"家長"自居,而是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情感同頻:孩子的喜怒哀樂,她們不否定、不敷衍,用共情讓孩子知道"媽媽懂我";
興趣同頻:放下"有用沒用"的評判,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哪怕只是追一部動畫片、養一只小貓咪;
成長同頻:不做"完美家長",敢在孩子面前承認不足、保持學習,讓孩子看到"媽媽也在進步"。
就像我媽常對我說的:"跟孩子處關系,別總端著家長的架子。你把他當小大人嘮,他才愿意把你當自家人親。"
要是你家孩子最近也跟你有點生分,不妨試試這些招:今晚吃飯時,主動問問他學校里的 "八卦";周末跟著他看一集他喜歡的動畫片;甚至跟他請教一下怎么用新出的手機功能......
你會發現,孩子不是故意疏遠你,只是等著你來 "靠近" 他。畢竟,哪個孩子不喜歡能跟自己"玩到一塊兒、聊到一塊兒"的媽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