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蘇頻道
活動現場。宿遷學院供圖。
5月27日上午,宿遷學院、宿遷市蘇州外國語教育集團、宿遷市博物館聯合講授的“‘遷’年一脈·水潤未來”大思政課在宿遷市博物館舉行。課程立足宿遷市本土文化資源,以博物館里的文物為媒,圍繞宿遷“水潤名城”特色,通過跨學段聯動教學、文物活化利用、專家點評與家門口看大展等系列活動,創新探索區域“大中小學+博物館”同上一堂思政課新路徑。
活動中,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宋靜以“因水而美·水韻名城”為題,系統闡釋宿遷“水文化傳承—水經濟轉型—水生態治理”的實踐邏輯。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實驗學校老師胡靈芝以“因水而興·酒韻華章”為題,依托“九孔雙流壺”“雙溝醉猿”化石等文物,解碼宿遷酒文化基因。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實驗學校老師張莉莉則以“因水而生·‘遷’年一脈”為題,通過“中華第一灶”“下草灣人股骨”等文物,借助AI技術對話清代治水名臣靳輔,解析治水智慧,結合抗洪檔案與博物館講解員圖說城市變遷情景,生動詮釋“眾志成城、守正創新”的治水精神。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孫建華提出,以“水”為脈,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范式。
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宿遷市蘇州外國語教育集團師生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博物館里大思政課活動,打破傳統課堂的邊界,讓學生在博物館文化的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唐獻玲 周東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