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藏海傳》火熱播出,預告片里欽天監觀天象的“神器”簡儀,引發了一波“觀天”熱潮。其實我們“迷人的老祖宗”,千年前就運用自己的智慧,通過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總結出星象與季節、農時的對應關系。1914年,愛國實業家張謇選址南通軍山建立氣象臺,這也是國人自辦的第一座民間氣象臺,被譽為“中國私家氣象臺之鼻祖”。通過軍山氣象臺,中國人在百年前實現了現代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還開展天文觀測,與全球進行資料交換。
古代人是怎么“觀天”的?通過無數的史料和留存下的觀測工具,我們可以窺見歲月長河里絢爛的中華文明。中國《尚書·堯典》記載了“四仲中星”觀測法,通過黃昏時特定恒星過南中天來確定節氣。同時,通過云氣、日暈、月暈等自然現象預測天氣,形成“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氣象諺語。
漢代起設立觀星臺、司天監等專職機構,系統記錄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唐代一行高僧與梁令瓚創制的渾天銅儀,已具備報時與天象演示功能;宋代蘇頌的水運儀象臺更是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體,其機械設計領先歐洲兩個世紀。
圭表與日晷,更是從小印刻在了中國人的記憶里。圭表是通過測量正午表影長度確定節氣,日晷則是利用日影變化計時,赤道式日晷因刻度均勻成為主流,其晷面與赤道平行,可準確顯示地方真太陽時。
漢代發明的渾儀,漢代張衡創制的渾象,元代郭守敬革新渾儀而成的簡儀,通過小孔成像原理觀測太陽位置的仰儀……都凝聚著古人們的智慧。
時間流轉到百余年前,張謇帶領民工加固海堤,面對海邊的風潮,他不由感嘆:“氣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1916年10月,在張謇的主持下,位于南通的軍山氣象臺落成,這是國人自建的第一座氣象臺。氣象臺安裝了由國外進口的最先進的儀器——風向風速記錄儀,中國的氣象科技也開始與世界同步接軌。
在當年的《通海新報》上,刊登了南通軍山氣象臺報告。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報告上有時間、氣壓、氣溫、風速風向等信息,還有濕度和降水量的記錄,與當下氣象預報展示的信息高度重合。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花宇/文 花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