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文件精神,聚焦教研數字化轉型,探索AI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踐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教-學-評一體化”課程理念,推動AI賦能小學英語主題叢單元教學落地實踐,5月28日,天津市“數據支持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首場研討活動在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濱海泰達小學舉辦。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英語教研員張宏麗老師,泰達街文教集團、開發區教促中心相關負責人,“AI聽說課堂”技術支持專家及各區英語學科骨干教師代表參加。
市教科院附屬濱海泰達小學書記、校長高峰講到,在數字技術重塑教育生態的背景下,本次教研活動將搭建“數據+教學評”的融合平臺,推動小學英語教學從經驗型向精準化轉型。
數據與教學深度碰撞
活動現場,市教科院附屬濱海泰達小學帶來兩節優質的技術賦能課堂。
蘇時維老師的人教精通版五年級下冊《What’s wrong with you? Lesson 22》課例通過實時學情數據反饋,精準把握學生對“疾病與建議”話題的掌握程度,結合互動游戲與分層任務設計,實現“教-學-評”閉環;課堂中,智能終端實時采集學生答題數據,動態調整教學節奏,展現了數據驅動下的高效課堂模式。
孫婷婷老師試教新課標版人教精通新教材六年級上冊《Planting and growing Lesson3》,與五年級學生共同完成跨年級教學展示,她以項目式學習(PBL)為載體,通過數據可視化工具呈現植物生長周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英語表達。
兩堂展示課從不同維度詮釋了“數據支持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路徑,引發觀課教師熱烈討論。
智慧分享與AI教育展望
開發區教促中心呂曉薇老師以“數據定位,智啟教學研新篇”為題,結合兩堂課例深入解析數據在學情分析、目標設定及評價優化中的應用策略。她表示,數據不僅是教學效果的“監測器”,更是精準設計教學活動的“導航儀”。
市教科院附屬濱海泰達小學英語教研組長楊冬梅老師分享的實踐經驗引發現場老師的共鳴,她提出的“數據-設計-實施-反饋”四步模型,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框架。
沙龍研討智能教具箱
“智能教具箱”沙龍環節,市教科院附屬濱海泰達小學的趙光輝、及麗麗等四位老師通過情景演繹,展現了英語組老中青教師在日常教研中共同探討教學經驗與AI技術的融合的過程,將課文變成優美歌曲、智能題庫自動生成分層練習、AI語音測評實時反饋發音問題、虛擬實驗工具突破教學時空限制……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引發全場對“技術賦能教育”的深度思考。
以數據為“支點”撬動課堂革命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張宏麗老師對本次活動的示范作用給予了肯定,呼吁教師們以數據為“支點”撬動課堂革命,善用科技提升教學效能。
教師需提升人工智能素養,參考“四大原則”規范技術應用,平衡效率與倫理;
關注學生五項關鍵技能培養(問題表述、探索、實驗、批判性思維、反思),教師同步提升引導能力;
應用教學智能體要遵循幾項原則;
借助思維鏈教學策略(示范推理、思維比對等)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需趨利避害,避免學生過度依賴,培養創造性思維,提升人才質量。
本次教研活動不僅是一次經驗分享,更是泰達“研訓一體、提質增效”對“數據+教育”新生態的探索起點。泰達教研將以持續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推動“精準教研、智能評價”常態化,讓數據賦能教學,讓技術革新評價,書寫智慧教研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