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表決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新的
“民法典時代”。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
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被譽為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從生活瑣事到社會難題,
人們總能從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在民法典頒布五周年之際,
讓我們再度翻看民法典帶來的
“典”“典”不同,
“典”“典”變化。
感受這五年間,
民法典對我們煙火生活
的溫情守護。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活動組織者的責任適用本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至第一千二百零一條的規定。
以案釋法:
一場中學生們自發組織的足球賽上,林某帶球突襲,與前來防守的陳某激烈碰撞,隨后倒地受傷。林某認定陳某踢傷自己,并指責學校沒盡到管理責任,將陳某及其監護人、學校告上法庭,索賠59萬余元。
法院認為,本案所涉足球活動系學生自發組織,林某、陳某自愿組隊參與意味著自愿承受足球活動可能導致的損害后果,因此認定林某參與案涉足球活動屬于自甘風險行為。另外,中學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不應承擔侵權責任。綜上,法院判決駁回林某的訴訟請求。該案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自甘風險原則,強調參與者對于風險的預判,有助于提示人們注意預防體育活動給身體造成損傷的危險。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八條規定,居住權無償設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設立居住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
以案釋法:
妻子立遺囑將婚前房產贈與弟弟許某,同時約定丈夫李某再婚前可居住。妻子去世后,許某與李某因遺產問題發生糾紛并訴諸法庭。經判決,該房產歸許某所有,李某擁有該房產的居住權。此后,李某發現許某欲賣房,他擔心自己的居住權益無法保障,于是帶著之前遺產糾紛案的生效判決申請居住權執行。
這是民法典頒布實施后全國首例居住權執行案件。法院最終作出執行裁定,將該房產的居住權登記在李某名下。之后,李某拿著執行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請不動產登記部門配合辦理了居住權登記。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有了居住權不動產登記證明,即使“房子不歸我,我也可以安心住”。民法典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居住權的物權地位,強化了對房屋居住權益的保護。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二條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屬于業主共有。
以案釋法:
某小區物業公司未經業主同意,在小區公共區域刊登廣告,廣告費用未公示也未分配。業主委員會起訴要求返還電梯廣告租賃費用。物業公司辯稱費用已用于成本支出和部分業主欠繳的物業費,但僅提供成本支出證據。
法院認為,小區電梯屬于業主共有,物業公司經營共有部分產生的收益應單獨列賬、公示并分配。物業公司未履行相關義務損害業主權益,應返還收益,扣除合理成本;其以廣告收益抵銷部分業主欠繳物業費的主張不符合法定抵銷規定,不予支持。最終法院判決,物業公司扣除合理成本后向業主返還電梯廣告收益。民法典針對小區共有部分收入的規定,明確了業主和物業公司的權利范圍,有利于減少實踐中糾紛的發生,保護業主的合法權益。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以案釋法:
2021年,賈某去世,無配偶,無子女。賈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先于其去世。賈某有賈某一、賈某二、賈某三、賈某四這四個兄弟姐妹。賈某四于2007年去世,生前育有一女張某?,F賈某一、張某將賈某二、賈某三訴至法院,主張共同繼承賈某名下房產,各享有25%的產權份額。
法院審理認為,被繼承人賈某未留有遺囑,生前無配偶及子女,父母均先于其死亡,無第一順序繼承人。第二順序繼承人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先于其去世,故應由其兄弟姐妹繼承。賈某的妹妹賈某四先于賈某死亡,應由賈某四女兒張某代位繼承。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本案中,賈某二、賈某三在賈某生前盡到了更多的扶養義務,在賈某去世后亦為其操辦了喪葬事宜,依法應予適當多分。張某在訴訟中自愿將其應繼承份額各半贈與賈某二、賈某三,系對自己權利的處分,依法予以準許。遂判決:訴爭房屋由賈某一繼承20%的產權份額,賈某二、賈某三各繼承40%的產權份額。
民法典在原有被繼承人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的基礎上新增被繼承人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的規定,擴大了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可以保障財產在家族內部的傳承,減少產生無人繼承的情況,同時促進親屬關系的發展,鼓勵親屬間養老育幼、相互扶助。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后,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發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以案釋法:
在小區散步的庾某,被35層租戶黃某的小孩從陽臺拋下裝滿水的礦泉水瓶驚嚇,隨后摔倒受傷。黃某在賠償1萬元后,未再支付其他費用。但庾某住院后病情加重,經鑒定構成十級傷殘且與當日受傷直接相關。于是,庾某將黃某訴至法院。
法院綜合考慮庾某的自有疾病及傷情,酌情扣除部分住院費,依據民法典及最高法關于民法典時間效力、侵權責任等司法解釋,最終判決黃某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等合計82512.29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依據民法典,如果物業服務企業沒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民法典中對高空拋物墜物致害責任的明確,回應了實踐中難以確定行為人、受害人難以得到賠償的問題,旨在根治“高空拋物”的陋習,維護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消除“懸在城市上空的痛”。此外,物業的安全保障義務和公安的法定調查義務,這是民法典解決高空拋物問題制度上的完善。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再度明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一方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財物,另一方要求返還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以案釋法:
趙某與孫某結婚時,趙某給付彩禮8.6萬元。然而,兩人實際共同生活不足一個月,且沒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經查,近4年內,孫某還有兩段閃婚經歷,在兩段婚姻所涉離婚訴訟中,男方均和趙某有類似遭遇。趙某認為孫某將婚姻作為獲取財物的手段,請求判決離婚并返還全部彩禮。
法院審理認為,孫某與趙某辦理結婚登記,但婚姻關系存續時間較短,且雙方未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共同生活狀態。同時,雙方經常因孫某索要錢財發生爭吵以及孫某之前涉及兩次離婚糾紛。法院認定其有通過婚姻索取財物的行為,判令其全額返還彩禮,再次明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司法態度,維護正常的婚戀秩序。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條規定,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二)》第十二條也提到,父母一方或者其近親屬等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另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參照適用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條規定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以案釋法:
顏某某與羅某某育有雙胞胎子女羅大某(男)、羅小某(女)。后因家庭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調和,羅某某及其父母、妹妹等人將羅大某強行帶離,去往外省。此后,羅大某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居住在外省。顏某某無奈向法院申請,要求羅某某送回兒子,并禁止他再搶奪、藏匿孩子。
法院最終裁定羅某某自收到裁定之日起七日內將羅大某送回原住所,并禁止羅某某實施搶奪、藏匿子女或擅自將子女帶離住所等侵害顏某某監護權的行為。法院針對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行為參照適用民法典第997條規定簽發禁令,能夠快速讓未成年子女恢復到原來的生活狀態,是人格權保護事先預防大于事后賠償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對不法行為形成有力的法律震懾。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以案釋法:
孫某先后8次將從網絡購買、互換獲得的4.5萬余條含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的公民個人信息,通過網絡出售給他人,用于虛假外匯業務推廣,從中獲利3.4萬元。眾多不特定人員的個人信息長期遭受侵害,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損。
這是民法典實施后首例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被告孫某未經他人許可,在互聯網上公然非法買賣、提供個人信息,導致眾多不特定人員的信息長期遭受侵害,擾亂個人信息正常的收集、使用、流通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孫某在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還應按照其獲利賠償損失3.4萬元,并在省級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做出了更為詳盡的規定,案件適用民法典體現法律對不特定民事主體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的保護和尊重。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以案釋法:
配音師殷某意外發現自己的聲音被AI化后,在被告某智能科技公司運營的平臺中對外出售。殷某以侵害其聲音權益為由,將某智能科技公司等五被告起訴到法院,要求五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精神損失。
法院認為,被告某文化傳媒公司對錄音制品享有著作權等權利,但不包括授權他人對原告聲音進行AI化使用的權利。被告某文化傳媒公司、某軟件公司未經原告許可使用了原告聲音,構成對原告聲音權益的侵犯。最終判決某智能科技公司、某軟件公司向原告賠禮道歉,某文化傳媒公司、某軟件公司向原告賠償損失共計25萬元。
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以立法形式將保護“聲音”寫入民法典,明確參照適用肖像權的形式保護自然人的聲音,體現了對人格權益全面尊重和保護的立法精神。聲音作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受法律保護,對錄音制品的授權并不意味著對聲音AI化的授權,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或許可他人AI化錄音制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
*部分圖片由AI輔助生成
*建議用標準字體閱讀本文
信息來源:法治日報
淮南發布(ID:huainanfabu)整理發布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淮南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