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07篇文章
前兩天家里老人有點頭暈,半邊臉還有點麻麻的,跟我說問了一圈AI回答大概率是頸椎病,應該沒什么問題。我想著別是腦部問題引起的臉麻,趕緊陪到醫院查了個腦CT,萬幸都好,也就沒多想帶著老人去骨科看看頸椎,同時秉持著“來都來了”的心態,再追加了常規的抽血檢查,就當是年度體檢了。在排隊抽血的時候,突然想到了“血壓”這個關鍵詞,就問到:“平時血壓測嗎,都正常伐?”。老人很爽氣的回答:“都正常!上面150,下面100”……這下好了,瞬間我的血壓“不正常”了,難怪頭暈、難怪臉麻啊!趕緊心內科掛號測血壓,好嘛,上面180,下面110,兜兜轉轉一圈檢查下來,原來是高血壓在“作祟”!
寫到這里,就想跟大家一起探討探討,自我感覺不舒服了到底該怎么去醫院看病?
就醫前:準備充分,精準出擊
癥狀梳理:精準定位問題
詳細記錄身體出現的不適,包括部位(如頭痛是前額、兩側還是后腦勺)、性質(刺痛、脹痛、酸痛等)、程度(輕微、中度、重度)、發作頻率(偶爾、經常、持續)和持續時間(幾分鐘、幾小時、幾天)。例如,胃痛是飯后半小時開始,呈隱痛,持續1-2小時,每周發作3 - 4次。
病史整理:提供關鍵線索
建議適當整理匯總自己過去患過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哮喘等。記錄發病時間、治療過程和目前狀況。例如,血壓平時監測多少,一直服用降壓藥,控制尚可。
資料準備:有備無患
整理既往的病歷、近期的檢查報告(如X光片、CT片、化驗單等)、處方箋等。這些資料能為醫生提供重要的參考,避免重復檢查。
就醫時:有效溝通,積極配合
避免主觀臆斷
描述此次就診最主要的癥狀和對生活影響最大的問題,不要自行診斷疾病或要求醫生開某種藥物。可以說“我感覺胸部不舒服,具體是什么問題我也不清楚,想請您幫我看看”,而不是“我覺得我得了冠心病,給我開點治冠心病的藥”。當然,也別過于相信AI,犯了文章開頭的錯誤。
理解治療方案
向醫生了解治療方案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癥狀、治愈疾病、預防并發癥還是改善生活質量。例如,對于高血壓患者,治療目的可能是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就醫后:遵循醫囑,定期復查
規范用藥保療效
務必按照醫生規定的時間和劑量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可以設置鬧鐘提醒自己服藥,避免漏服。在服藥過程中,要密切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如皮疹、瘙癢、惡心、嘔吐、頭暈等,要及時記錄下來,并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跟蹤病情防復發
盡可能按照醫生制定的復查計劃進行復查。不同的疾病復查時間間隔不同,有些疾病可能需要每周復查一次,有些疾病可能幾個月或半年復查一次。復查時,要向醫生詳細匯報自己治療后的身體狀況和用藥情況。醫生會根據復查結果評估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如果病情穩定,醫生可能會逐漸減少復查的頻率;如果病情有變化,醫生會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所以說,看病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與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并積極配合治療和復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就醫效率,確保病情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保障我們的身體健康。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朱建輝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