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隱形殺手"。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高達51.71萬例,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位居第二位,僅次于肺癌。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近年來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與經濟發展帶來的飲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率攀升等因素密切相關。江蘇省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楊柳教授指出,雖然結直腸癌來勢洶洶,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調整和規范的篩查策略,我們完全能夠有效降低患病風險。在5月29日"世界腸道健康日"來臨之際,讓我們深入了解預防結直腸癌的五大關鍵策略,守護自己和家人的腸道健康。
楊柳(左二)在手術中
飲食調整:構筑腸道第一道防線
"病從口入"這句古訓在結直腸癌預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楊柳介紹,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的攀升,與近年來高油高脂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科學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合理的飲食結構調整能夠顯著降低患病風險。
膳食纖維是腸道健康的"守護者。全谷物、蔬菜水果中富含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同時其發酵產物丁酸鹽還具有明確的抗癌作用。建議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相當于約5份蔬菜水果加2份全谷物。與此相反,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明確致癌物。研究顯示,每周紅肉攝入量超過500克的人群,結直腸癌風險明顯增加。這些肉類在高溫烹飪過程中產生的雜環胺和多環芳烴,以及加工肉制品中的亞硝胺化合物,都會對腸道細胞造成損傷。
值得關注的還有鈣和維生素D的保護作用。鈣能與腸道中的膽汁酸、游離脂肪酸結合,減少它們對腸黏膜的刺激;而維生素D則能調節細胞生長分化。有研究表明,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可使結直腸癌風險降低15%-20%。日常可通過乳制品、深綠色蔬菜獲取鈣,通過曬太陽或富含脂肪的魚類獲取維生素D。
運動與體重管理:遠離肥胖相關風險
近年來,肥胖與結直腸癌的關聯日益受到關注。2025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今年定為"體重管理年",背后的數據觸目驚心: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5億,每3人中就有1人"超標"。更值得警惕的是,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與結直腸癌的關系比普通肥胖更為密切,風險高出30%-50%。美國醫學會一項針對50萬人的研究發現,腰圍和腰臀比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關系比BMI更為密切。與最低四分位數相比,最高腰圍和腰臀比人群的結直腸癌風險分別增加37%和40%,其人群歸因分數高達17.3%和17.6%,遠高于BMI的9.9%。這提示我們,中心性肥胖(俗稱"啤酒肚")需要特別警惕。
楊柳建議,規律運動是控制體重、預防結直腸癌的有效手段。運動不僅能直接消耗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與腸黏膜接觸時間。研究表明,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的人群,結直腸癌風險可降低20%-30%。對于久坐辦公人群,即使每小時起身活動2-3分鐘,也能帶來顯著健康收益。
戒煙限酒與規律作息:減少致癌物接觸
煙草和酒精是結直腸癌的明確危險因素,但這一點常被大眾忽視。香煙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數千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70種是已知致癌物。吸煙年限和總量與結直腸癌風險呈劑量效應關系,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的患病風險增加20%-30%。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停止吸煙,風險完全恢復正常也需要長達20年時間。
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可直接損傷結腸細胞DNA。酒精還可作為溶劑促進其他致癌物進入消化道,并干擾DNA修復機制。研究顯示,每日飲酒量每增加10克,結直腸癌風險就上升7%。值得注意的是,飲酒與吸煙具有協同效應,兩者兼具者的風險遠高于單一因素。
楊柳說,規律作息同樣不容忽視。長期熬夜會導致生物鐘紊亂,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而后者具有抗氧化和調節免疫的功能。夜班工作者的結直腸癌風險較日班工作者增加約30%。壓力管理也至關重要,慢性壓力會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削弱免疫功能,創造有利于腫瘤發展的微環境。
慢性疾病管理:阻斷癌前病變
腸道慢性炎癥和息肉是結直腸癌的重要癌前病變。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4倍,且風險隨病程延長而增加。同樣,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徑≥1cm、伴有絨毛狀結構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進展期腺瘤,如不及時處理,約10-15年后可能發展為癌癥。對于這些高危人群,積極治療原發病至關重要。炎癥性腸病患者需要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監測病情;發現息肉應及時在內鏡下切除,并根據病理結果制定隨訪計劃。研究顯示,切除腺瘤性息肉可使結直腸癌發病率降低76%-90%。
早期篩查:發現可治愈階段的病變
結直腸癌篩查的最大價值在于能夠發現早期病變甚至癌前狀態。從正常黏膜到腺瘤再到癌癥,這一過程通常需要10-15年,為篩查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早期結直腸癌(I期)的5年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IV期)則不足20%。遺憾的是,我國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僅為15%,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目前推薦的篩查策略因人群風險而異。常用方法包括糞便隱血試驗、結腸鏡檢查等。楊柳建議,普通人群建議從45-50歲開始篩查,每5-10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息肉病史、炎癥性腸病)則應提前至40歲甚至更早開始,縮短篩查間隔。
楊柳教授指出,腸癌兇險,但是早期發現的腸癌患者可以通過內鏡下微創切除,基本治愈;中期患者通過規范診療,多數人能得到長久的生存和較高的生活質量。難的是,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治療的最佳好機會。因此,應重視結直腸癌的預防和篩查工作,以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