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孫繼海青訓機構和球員家長之間的“500元一天、18萬元解約費這事兒,成了球迷圈里新的流量密碼,輿論兩邊擺爛,家長喊貴、機構喊規矩,網友看戲、順便點贊回懟,表面上是為錢吵架,實際上背后是青訓補償機制這本“糊涂賬,說白了,青少年足球的生意經,遠比想象中復雜,誰都不想吃虧,但到底誰該為誰買單,這事還真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把故事拉到明面上,12歲的張家孩子要解約,家長覺得18萬的培訓費太貴,公開喊冤,孫繼海這邊則拿出足協的政策說話,誰培訓誰受益,按規矩來,球員從8歲到23歲,只要你在誰家青訓踢過球,未來簽職業合同,培訓機構就能拿到補償,這事兒在2019年就規定得明明白白,別說18萬,按照標準,從8歲到23歲,每一階段都有對應的補償金額,球員成長路徑越復雜,背后錢的分賬也越復雜,家長覺得這錢是“天價,但對青訓機構來說,這是未來的“保底收入,沒有這個機制,誰還愿意扎根青訓,誰還愿意免費帶娃踢球。
問題來了,家長為啥一定要在12歲解約,這個節點很微妙,政策上,8-11歲、12-15歲、16-18歲、19-23歲,各有不同的補償標準,每多呆一年,機構能分到的錢就多一點,12歲這個點提解約,大概率是有別的俱樂部看上了孩子,想提前“截胡,又不想背著高額補償金,所以讓家長出面談判,試圖繞過規則,結果雙方各執一詞,家長打感情牌,機構擺政策,誰都不肯讓步,最后變成一場全民圍觀的“青訓羅生門,各路網友也來湊熱鬧,有的說機構太黑,有的說家長不懂事,吵得不亦樂乎。
再說回足協的補償機制,2019年改革之后,青訓機構、俱樂部、足校之間的利益分配更加清晰,誰培養誰受益,不管你是草根青訓還是豪門梯隊,都有機會通過補償拿到資金,舉個例子,8-11歲是2萬一年,12-15歲是10萬一年,16-18歲直接飆到25萬一年,19-23歲更是50萬一年,球員簽首份職業合同,俱樂部必須把補償款結清,誰也甭想賴賬,這種機制跟國際接軌,說白了就是讓青訓有盼頭、家長有信心,大家各得其所,至于轉會還有聯合補償,轉會費減去培訓補償,剩下的5%作為青訓分紅,乍一聽挺合理,實際上操作起來,利益博弈還是那一套,誰也不想做冤大頭。
這里頭最尷尬的,其實是家長,孩子剛踢出點苗頭,就得思考轉會、解約、補償這些事兒,誰都知道青訓不賺錢,球員出頭率低得可憐,大多數人畢業就失業,可一旦出頭,背后牽扯的利益鏈就像滾雪球,家長想給孩子多點自由,機構想給自己多點保障,誰也不想被對方薅羊毛,結果就演變成現在的“家長與青訓機構對噴,其實誰都不容易,機構如果真要靠培訓費發財,早就黃了,但家長覺得自己掏了錢還沒自由,總覺得吃虧,這種矛盾注定解決不了,除非有更公平的分配機制,但目前來看,還得靠規則說話。
值得一提的是,孫繼海機構并沒有索要違約金,500元一天的培訓費也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合同里早就寫明了,未成年人保護這塊,機構沒公布合同細節,是在保護球員,反過來看,家長把孩子推到輿論風口浪尖,未必就是最優解,畢竟青訓圈子就那么大,孩子以后再想轉會、找隊,難免會被貼標簽,家長想討說法,但方式上著實有待商榷。
其實類似的青訓補償風波,國外也不少見,巴薩、阿賈克斯這樣的青訓大戶,轉會分成、梯隊補償,早就是明文規定,誰也別想白嫖,國內這幾年的改革,其實是往正軌上靠,只不過規則再好,也架不住利益博弈,家長、機構、俱樂部三方,誰都想贏,但最后真能贏的,往往是懂規則、會算賬的那一方,至于孩子,能不能真正受益,還得看運氣和平臺,誰都不能保證每個苗子都能踢出來,更多人只是在為夢想交學費。
說到底,青訓這塊蛋糕,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能吃到嘴的,畢竟是少數,補償機制的完善,是好事,也是必然趨勢,只是這條路注定不會太平,家長有訴求,機構有底線,俱樂部有算盤,大家各自為戰,誰也別指望一步到位,類似的矛盾還會反復上演,誰都不肯吃虧,誰都想分一杯羹,最后往往還是規則說了算。
所以這場“12歲解約風波,看似是家長和機構的對噴,實則折射出中國青訓的成長陣痛,誰都想為孩子爭取更好機會,誰都怕被利益鏈“反薅,但規則既然擺在那兒,大家還是得按規矩來,別把矛盾推到臺面上讓孩子買單,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個懂規則、能冷靜拆局的人,你說巧不巧,青訓的未來,還真得靠這套看似冷冰冰的制度來兜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