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大摩在最新閉門會議中,將樓市觸底時間從2025年二季度推遲至2026年四季度。這一判斷基于兩個前提:
第一是去庫存,需以萬億級資金吞噬7.87億平米新房庫存,但2024年“國家收儲+控地”后庫存反增0.4億平米,證明政策杯水車薪。
第二是釋放流動性,銀行要消化1萬億信貸壞賬。我們前4月房企發債僅1090億,同比暴跌34%,民營房企融資近乎凍結,而一季度居民購房意愿指數跌至42.3%,降到了2016年以來最低。
將觸底時間延遲,是因為這兩個前提正加速淪為“紙上談兵”,實際行動明顯弱于發布會的信號。
其實,今年一季度樓市確實迎來了一波“小陽春”,但這波小陽春僅限核心城市。進入4月,北上廣深成交量斷崖式下滑30%-50%。
但是,大摩的模型漏了東方特色的致命變量,財政干預那只市場看不見的手。我覺得當下經濟核心,是財政體系沒有修復。
2022年地方賣地收入8.5萬億,2024年驟降至4.87萬億,財政收入缺口高達4-5萬億。南京、鄭州土地流拍率超40%,深圳灣超級總部地塊被迫由深鐵接盤輸血。
不僅如此,深鐵四次年內向萬科注資120億,自身卻深陷4453億負債、1035億存貨積壓,地方財政逐漸進入慢性自殺臨界點。深鐵,本質上是地方財政的縮影。
可以明確,如果財政不修復,任何經濟復蘇的預期和任何救市措施,都是假設。地方若無力化解債務,收儲去庫存,加強流動性,只能是空談。
試問,黃奇帆呼吁的6萬億收儲可以救樓市,我們能拿出多少?
另一方面,銀行壞賬消化需財政擔保,但地方自身難保,1萬億不良信貸只會越滾越大。
判斷財政是否修復,只需盯住一個指標:非稅收入增速。
2025年1-4月全國非稅收入1.5萬億元,同比增長7.7%,相當于從每個中國人口袋掏走1000元。若按此進度,年底人均突破3000元,相當于占2024年全國居民一個月可支配收入。
非稅收入暴增背后,是地方“加強收費”補財政,結果是企業居民被抽血,進一步限制消費投資,樓市需求自然也被凍結。
那非稅收入為什么只增不減呢?
因為沒錢。盡管上方關注非稅收入增加,但地方財政支出沒有減少,土地財政又失靈了,經濟周轉失速,稅費收入下滑。因此,地方要補財政缺口,只能在罰沒收入、國有資產加價、專項預收上作文章。
在我看來,房價觸底的核心變量,早已從供需關系演變為財政承受力極限測試。
救樓市,本質上先救財政。
大號談地產,小號談經濟,防止失聯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