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一則指控,讓劉若英自編自導的 Netflix 新劇《忘了我記得》陷入輿論風波。“情節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高度相似,人設如出一轍,連分鏡都像 Ctrl + C/V!” 面對質疑,Netflix 緊急打出 “原創” 旗號,以主演謝盈萱參與創作、主創融入親身經歷等說辭回應,卻仿佛越描越黑,揭開了華語影視創作力與資本傲慢的潰爛傷口。
從 “鏡像式雷同” 到 “尷尬的段子”,抄襲指控三重鐵證
1. 情節復制:舞臺吐槽丈夫的靈魂撞梗
劇中第三集,女主登臺吐槽丈夫反被撞見、婚姻崩塌的場景,被網友逐幀對比指出與《麥瑟爾夫人》經典橋段高度重合,“連丈夫離場時甩門的動作都一模一樣”。
女主穿著婚紗講脫口秀的開場,也被調侃為 “麥瑟爾夫人臺灣分人”。
2. 人設與框架:單親媽媽逆襲的標準化流水線
臺灣作家唐墨犀利點破,兩部劇共享同一條 “女性覺醒流水線”——完美主婦突遭丈夫背叛,借脫口秀才華逆襲成獨立女性,丈夫出軌對象等角色設定亦如復刻,被觀眾譏諷 “人設搬運工”。
3. 喜劇段子:連抄都抄不到精髓的笑點荒漠
劇中單口喜劇被批為最大敗筆:婆媳矛盾、夫妻冷戰等老套梗堆砌,美式夸張風格嫁接本土語境后水土不服。
觀眾直言:“段子尷尬到腳趾摳地,連抄都抄不到美劇的幽默內核!”
Netflix 的 “原創” 辯詞,自證清白還是自曝其短?
演員參與創作” 的障眼法
宣稱主演謝盈萱 “親自試寫段子、修改四十余稿”,卻未解釋為何專業喜劇編劇的成果仍被批 “毫無笑點”。演員跨界創作若淪為轉移抄襲質疑的工具,反而暴露團隊專業性的缺失。
“本土化細節” 的蒼白包裝
拋出劉若英教霍建華用閩南語吵架的花絮,強調 “美劇無法復制的在地性”。
然而,方言噱頭無法掩蓋核心情節的雷同,正如給抄襲小說換上繁體字封面,骨子里仍是盜版。
“真實經歷” 的模糊盾牌
搬出 “角色原型是劉若英親戚”“融入主創親友故事” 等說辭,卻對關鍵情節相似性避而不談。
若按此邏輯,《麥瑟爾夫人》是否也能宣稱 “靈感源于劉若英親戚”?
諷刺的是,Netflix 一邊高舉原創大旗,一邊因爭議收割流量——《忘了我記得》穩居中國臺灣地區熱播榜前三,印證了 “黑紅也是紅” 的畸形生存法則。
輿論戰背后,粉絲情懷、舊賬清算與行業的集體困境
“碰瓷派” VS “抄襲黨”:非黑即白的罵戰
粉絲疾呼 “華語劇出精品就被黑”,質疑派則翻出劉若英 2024 年電影海報抄襲日本動畫的舊賬;
中立網友無奈調侃:“像不像都挨罵,網飛躺贏!”
這背后,是觀眾對原創性日益敏感的警惕,與資本對 “爭議即流量” 的熟練操控。
劉若英的轉型之痛:才女人設遭遇信任危機
從《后來》的文藝女神到導演身份,劉若英的才女光環曾是觀眾濾鏡。
但此次爭議疊加過往抄襲疑云,暴露其創作力的尷尬:
當 “細膩敘事” 招牌撞上 “結構雷同” 實錘,情懷再難抵消質疑。
華語創作的死循環:抄無可抄,創無可創
從金庸翻拍到港片 IP 翻炒,再到此次 “跨國撞梗”,折射出行業痼疾:
創新乏力下,創作者既困于 “借鑒經典” 的安全區,又無力消化舶來品精髓,最終產出 “四不像” 產品。
影評人一針見血:
“當觀眾閱片量碾壓編劇時,縫合怪無所遁形。”
爭議終會退潮,但留給創作者的叩問永在:
是繼續在 “抄襲 — 洗白 — 賺錢” 的流水線上茍且,還是咬牙趟出一條真正屬于東方的敘事之路?
答案不在通稿里,在下一部作品的骨血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