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彈弓就能擊退持槍日軍、還有人拿著手機給1944年的人“劇透”勝利……
近日,廣電總局網絡司發布《管理提示》,直指部分抗戰題材微短劇存在“主角超人化”“劇情過于追求戲劇張力”等問題,明確要求杜絕“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劇情,禁止將現代技術粗暴嫁接歷史場景,為這一亂象敲響警鐘。
這些微短劇,如此拍抗戰
總局下文規范抗戰題材微短劇,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從今年4月開始,就陸續有抗戰題材的微短劇上線播出,如《剿滅鬼子》《我在登高村打鬼子》《男女老少打鬼子》《七七事變,師父讓我下山》等等。
客觀來說,目前已播出的抗戰題材微短劇整體質量并不高。為了在幾分鐘內抓住眼球,放大了正面角色的主角光環,刻意弱化、矮化反面角色的戰斗力和智商,把浴血奮戰的歷史簡化成“過關游戲”。
如《剿滅鬼子》里,日軍去村里尋找寶藏,村民用彈弓就將手持槍械的日軍劫殺在半路,日本軍官當場倒地抽搐。為了徹底將他們趕出村子,村民們開辦了“武術速成班”,這些村民前一秒還是一群普通人,后一秒就能用不熟練的動作將日軍打跑。
《七七事變,師父讓我下山》中,為了凸顯主角的超強武力值,也是強行讓日軍“降智”。剛學武下山歸來的主角為救被日軍抓捕的村民,僅憑一把大刀就敢直面手持槍械的日軍?;恼Q的是,拿著槍的日軍就像被按了暫停鍵,絕不瞄準射擊,僅僅用步槍當大刀,和主角對砍。
《我在登高村打鬼子》中,村民們躲在草叢里,用自制的彈弓偷襲日軍。被襲擊后,日軍只是慌亂地大喊大叫,然后選擇了繼續前行。后續劇情中,還有小孩拿著彈弓去偷襲全副武裝的日軍。被發現后,經過專業訓練的軍人居然追不上這些五六歲的小孩……
《重回1944:我在東北打鬼子》算是目前市面上有不錯質感的抗戰微短劇,劇中兩名主演王海祥和丁博都是傳統影視劇演員。但在劇中,男主用手機給女主播放了日本投降的視頻畫面,證明一年后日本宣布投降。沒有基站、沒有衛星,卻憑空有了信號,評論區不少人吐槽“這手機怎么有網”,直接讓本有不錯質感的劇口碑下滑。
抗戰神劇為何“重生”
說到抗戰神劇,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過去的長劇。在2010年左右,是中國抗戰神劇“遍地開花”的時代,甚至有導演調侃——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
這些抗日神劇中,情節夸張,人物赤手空拳就能輕松殺敵。像2010年的電視劇《抗日奇俠》中,“奇俠”不僅能瞬間將兩個敵人扔到城樓之上,還一拳擊穿“鬼子”身體,并將其身體徒手分為兩半,讓“手撕鬼子”至今成為抗日神劇的一大標簽。
《抗日奇俠》劇照
針對抗日題材的過度娛樂化現象,廣電總局多次著手整治,經過集中監管和引導,劇作質量有了較大提升。到2020年之后,抗戰神劇基本從公眾視野中消失。
沒想到,如今抗戰神劇又“重生”于微短劇領域。
在業內人士看來,抗戰神劇從傳統影視劇轉戰微短劇,折射的是創作者只追求爽感和吸睛,對抗戰這一歷史不尊重。本應是嚴肅題材的抗日故事被消解為一段段雷得觀眾外焦里嫩的夸張劇情,真正的抗戰史也迷失在一個個雷點里,淪為背景。
“雖然是微短劇,但也必須尊重歷史,以小見大?!彼拇ㄊ【W絡視聽協會短劇創作中心主任、抗戰題材微短劇《龍門茶館》導演唐少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此前曾刷過一些抗戰題材的微短劇,最大的感受就是過分追求娛樂化和爽感,缺少了歷史的嚴肅性和真實性。
抗戰微短劇《龍門茶館》導演唐少宇
在他看來,微短劇的創作應該“微而不弱短而不淺”,比如他剛殺青的《龍門茶館》,該劇主要講述抗戰時發生在四川的故事,通過一間小小的茶館來反映四川百姓的凝聚力和堅強。
唐少宇稱,劇集濃縮了川鹽濟楚、川軍出川、成都大轟炸、四川百姓捐款造飛機等歷史故事。為了保證真實性,劇本在創作之初,就邀請了相關專家把脈,“我們的劇中沒有超人化的主角,也沒有手撕鬼子的獵奇情節,有的只是一個個激發觀眾燃點和淚點的故事,希望通過這部微短劇喚起大家的歷史記憶,看到川人的抗戰精神。”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實習生 李璟怡 編輯 蔣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