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說到未分配利潤,最擔心的是企業未分配利潤多但是現金少,所以成了不給股東分紅的鐵公雞;
而以貴州茅臺、海天味業、格力電器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既有利潤就有現金,這也是它們分紅的底氣。
所以當我看到貝因美連續8年未分配利潤是負數的時候,不禁大吃一驚,由此想到這家公司大概沒怎么給股東分紅,查數據一看,果然如此。
貝因美于2011年上市,上市至今僅在2012年和2013年分過紅;由于2016年和2017年凈利潤虧損額較大,從此公司的未分配利潤就一直是負數。
近幾年公司開始盈利,但是還不能彌補往年的虧空;2024年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9.66億元。
不懂就要問,未來幾年公司股東還有獲得現金分紅的可能性嗎?
說到貝因美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貝因美奶粉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為什么公司的凈利潤走勢卻有點像周期性行業呢?
2015年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潤12.10億元,結果2016年虧了7.8個億,2017年虧了10.6個億,未分配利潤由此轉負數。
2024年盈利1.1個億,2023年盈利4700萬,但是2022年公司虧損1.76億元,這兩年的盈利剛好覆蓋了2022年的虧空。
這樣的盈利走勢像極了股民炒股的收益變化。
今年虧2萬,明年賺3萬,后年再虧5萬;過程激動人心甚至賺錢的年份有烈火烹油的繁華假象。
可是以5年為周期加總一下收益,還虧了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未分配利潤這個科目也是幫我們排除企業的。
未分配利潤表現不佳的企業,通常其他方面表現也不好,比如前面提到的凈利潤,比如營業收入的增長情況。
2016年至今,貝因美的營業收入幾乎沒有增長,一直在23-28億這個區間里徘徊。
以10年的周期看,貝因美在經歷過2016年的假奶粉事件后,就沒有翻過身來。
2016年假奶粉事件是當年中國乳業行業的重要危機事件,涉及假冒“雅培”和“貝因美”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與銷售。
事件核心為不法分子通過收購廉價乳粉、重新包裝冒充高價品牌奶粉,牟取暴利;這種做法跟今年315曝光的自由點、蘇菲、全棉時代等衛生巾的操作套路,如出一轍。
由此可見,行業造假損人利己的做法不會消失,只會復制到其他行業,由另一批消費群體買單。
更神奇的是,假奶粉事件和今年的翻新衛生巾事件,竟然都是濟寧的公司做的,這是歷史再現一個驚人的重合?
本來這篇文章是想寫未分配利潤的分析,沒想到通過貝因美2016年業績下滑的原因,聯系到了屢禁不止的各個行業的造假事件。
其實分析未分配利潤沒什么難點,只要把貴州茅臺未分配利潤的特征了解一遍,再以貴州茅臺為對照樣本分析其他企業,一定會受益頗多。
2024年貴州茅臺未分配利潤占所有者權益總額的比重為76%。
2024年貴州茅臺的所有者權益總額為2420.11億元,其中包括未分配利潤為1827.87億元,實收資本12.56億元,未分配利潤大約是實收資本的146倍。
這表明貴州茅臺給股東賺錢的能力特別強,股東每投入1塊錢,貴州茅臺就能給股東創造大約146塊錢的未分配利潤。
再加上茅臺每年除了常規大手筆分紅,還有特別分紅和回購,對股東來說,這可真是實打實的好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