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選擇過剩的時代,單身似乎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人并非“找不到對象”,而是陷入了錯誤的擇偶流程。
有人盲目追求感覺至上,等激情褪去才發現三觀不合;有人死守條條框框的擇偶標準,卻錯過了真正適合的人;
更有人困在“曖昧不清”的循環里,始終找不到通往長期關系的路徑。
事實上,擇偶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實驗:步驟錯了,結果必然南轅北轍。
因此,今天就來梳理一下你的擇偶清單,讓你離對的人更近一步。
01
有什么
關于擇偶,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要找身高180的”、“希望對方年入50萬”、“必須性格溫柔體貼”等等。
每個人都有一長串的擇偶標準清單,但很少有人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以我現在的條件,配得上我想要的人嗎?”
讀者小非(昵稱)最近在App上認識了一個男生,雙方見面后覺得不錯,但她感覺對方感興趣的是她的外貌和身材,可能只是想嘗鮮。
她之前自己創業,接觸過不少社會意義上的優質男性,如高管、老板、投資人等。
除了少部分人外,大部分人給她的感覺是:玩得花、物化關系、只談利益。
越接觸,她越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關系。
于是她考入了體制內,希望過上相對純粹、干凈的日子,不再接觸太多的錢權關系。
但矛盾的是,她不知道是自己的虛榮心作祟,還是擇偶標準出了問題,讓她心動的男性,更大概率出現在充斥錢權交易的圈子里。
擇偶標準,代表了我們“要什么”。但在我們考慮自己“要什么”之前,要先考慮自己“有什么”。
我們在擇偶時,至少手中要有兩張擇偶王牌。有句話叫作“孤王不成雙”,也就是單單只有一張王牌,是不夠的。
哪些可以成為擇偶王牌呢?比如很強的情感能力,或者顏值高、學歷高、收入高、家境好、廚藝好等等。
大家可以羅列一下自己有哪些擇偶王牌。
如果沒有,或者只有一張,一定要打造出至少兩張的擇偶王牌。
而且,這兩張中,至少要有一張是情感能力。
一旦一個女孩子有很強的情感能力,再加上漂亮、或者家境好等其中一張王牌,她的擇偶優勢會非常大。
小非的這些王牌,能幫她吸引到一些條件不錯的男人。
我們能靠外在的條件去吸引一個男人,但要靠內在的情感能力去經營一段關系。
情感能力,才是長期關系中的核心王牌。
02
要什么
當我們拿著擇偶伴侶的清單到處尋找時,不妨試著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想要的,真的適合我嗎?”
讀者小妮(昵稱)是一個不會創造關系,更不會經營關系的人。
在相親過程中,如果男生不積極主動推進關系,那這段關系就會不了了之。
而且一旦對方收回對自己的好,她就容易抓取,得不到就容易痛苦。
同時,她也是一個慕強的人,但跟比自己強的男生相處又會覺得不舒服,感受不到重視和尊重。
看完上述描述,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希望能力強的男生能持續對自己好”。
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理想化“父母角色”的期待。
把對父愛和母愛的需求投射到擇偶上,是很多女孩的常見心理,但這樣的需求是不現實的。
為什么不現實呢?
能力強、果斷、可靠,是父性能量的表現。
很多能力強的男生在事業和責任上投入大量精力,很難持續地關注情感表達。
持續對自己好、給予情緒支持,這是母性能量的體現。
而現實中,一個伴侶很難既當爹又當媽。
所以,小妮期待的不是一個平等的伴侶,而是一個理想化的“爸爸和媽媽”,這是很難找到的。
因為現實中強者的選擇往往是創業者、高級管理者,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大多集中在事業上。
金錢和權力是陽性能量的顯化,他們的陽性能量很強。就異性相吸而言,更容易被陰性能量很強的女生吸引。
什么是陰性能量呢?可以理解為母性的力量,能在身體層面照顧好別人,在心理層面支持別人,就像大地母親一樣穩定、安寧。
03
做決定
當我們知道自己“有什么”和“要什么”后,可以先廣泛地接觸能接觸到的單身男性,每天花4個小時接觸這些候選人,至少要接觸100個。
先把數量拉起來,先接觸,先了解。在見過二三十個人后,要做一份作業,叫作“我的伴侶畫像”。
在這個伴侶畫像里,要搞清楚兩件事:一方面是自己的擇偶需求。
因為哪怕我們知道自己要什么,這些需求也大多是自己的想象,比如共同話題、聊得來,這些都是需要在現實中落地的。
也就是說,真實的需求是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碰撞和驗證的。
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對方的需求是什么。
舉個例子,如果自己愛看書,那么對于有深度的男性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優點。
但可能在有些人那里,愛看書并不是他們需要的,他們可能更希望你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
每個人的向往不一樣,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對方喜歡的。對方可能渴望的是三菜一湯,而我們渴望的是花前月下。
然后,就可以在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之間找到一個交集,這就是彼此的共同需求。
擇偶和買房特別像,都是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選項。
雖然男人不是房子,但可以類比一下。買房和找對象的共同點是:
我們肯定有些需求能被滿足,有些需求要被妥協;有些需求是可以的,有些需求是不可以的。
知道自己大概能找到怎樣的圈子、怎樣的人,對方大概能滿足怎樣的要求,但可能別的要求滿足不了。這時候,就需要做決定。
做決定的本質是放棄。就是放棄一些得不到的需求、次要的需求,去滿足自己最核心的需求。
擇偶,看似在挑選伴侶,實則是在定義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通過反復的篩選與碰撞,我們逐漸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能承受什么。
那些反復權衡的條件清單,都會成為照見內心的明鏡,最終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