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偏愛單手性
許多化學分子是具有手性的,它們能以“左手性”和“右手性”兩種互為鏡像的形式存在。但地球生命卻對分子手性有著強烈的偏好,這種現象被稱為同手性。例如,蛋白質和肽幾乎全部由左手性的氨基酸構成;而核酸(RNA和DNA)中的核糖則是右手性的。
除了極少數例外,復雜分子的手性一旦被翻轉,它們通常就會與地球生命系統“脫節”,無法繼續發揮原有功能。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鏡像蛋白質無法執行其正常的生物學功能。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古老的蛋白質具有一種罕見的特性——“雙手性”(ambidextrous),即使在鏡像形式下,仍能發揮其生物功能。這一發現為蛋白質的進化提供了新線索,也引發了對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思考。
對稱的結構
分子生物學家Liam Longo在分析一種常見于DNA修復酶、能識別核酸的蛋白質片段(肽)時,注意到一個圍繞著一條中心軸呈對稱的結構。這種結構被稱為“螺旋-發夾-螺旋(HhH)模體”。在許多能夠與DNA和RNA相結合的蛋白質中,都能找到這種結構的身影。
當Longo盯著電腦屏幕上的HhH模體時,他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個對稱的結構或許既能與右手性DNA結合,也能與左手性DNA結合!
為了驗證這一設想,Longo與其同事合成了包含HhH模體的鏡像肽(右手性版本),并在實驗室中測試了它是否會與雙鏈DNA結合。結果顯示,結合確實發生了!這些鏡像的右手性肽與DNA的結合能力,幾乎與它們的左手性“孿生體”一樣強。而且反過來,正常的左手性肽,也能夠與鏡像DNA(左手性DNA)結合。
具有“雙手性”的HhH模體。(圖/Longo, L. M. et al./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受到這些結果的鼓舞,Longo聯系了計算化學家Levy,希望他利用分子模擬技術,來更細致地描繪這種結合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他們驚訝地發現:雖然天然的左手性肽和鏡像的右手性肽在與DNA結合的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但它們在結合過程中使用的都是相似的蛋白區域。換句話說,在分子層面,這兩種結合模式是存在內在關聯的。
鏡像生命的線索?
這項研究是首個明確表明蛋白質可以具備“雙手性”并與核酸結合的實例。但它引發的問題比解答的還要多。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何這種結構具備這種罕見的功能?
對此,研究人員尚且沒有答案。但他們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這種模體可能在進化過程中為了能夠適應多種DNA結構,而發展出了較強的靈活性,而“雙手性”正是這種靈活性的結果。
但也有更大膽的設想正在萌生:這種模體可能是在一種“鏡像生命”系統中進化出來的——這種生命形式包含左手性的核酸和右手性的蛋白質,與我們今天所知的生命正好相反。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將徹底改寫我們對地球早期生態系統的理解。
當然,研究人員謹慎地指出:要得出如此大膽的進化結論仍為時尚早。目前尚缺乏直接證據來支持這一假說。但這并非一個異想天開的假設——如果未來發現更多具有雙手性的、能與DNA和RNA結合的古老蛋白,那么這一假設就能獲得進一步支持。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將繼續尋找其他具備“雙手性”的蛋白質。此外,他們還認為,像HhH模體這樣的雙手性分子特征,或許有朝一日能成為連接天然生命與鏡像生命的“分子橋梁”。如同研究人員所說的:“或許,我們正在與鏡像生命迎頭相撞。”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674-z
https://www.elsi.jp/en/news_events/highlights/2025/molecular_retelling/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5188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CDD20 / Pixab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