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M3“李”中型坦克,是在二戰初期,美軍意識到庫存的M2輕型和中型坦克過時,為了適應實戰需求而加急開發的一款新型裝備。戰斗權重:街機娛樂2.3,歷史和全真2.7;在更新1.45“鋼鐵將軍”中引入。
1940年7月,新型中型坦克開發項目啟動。該坦克參考了M2中型坦克,采用其部分結構和零部件,如垂直渦型彈簧懸掛系統,并加厚了裝甲。最初,M3坦克以37毫米炮為主武器研發,因受到波蘭和法國戰場形勢影響,需增強火力,但因已設計好的炮塔無法容納大口徑火炮,設計人員便將75毫米火炮安裝在車體右前方突出的炮座內。1940年7月11日,該坦克被軍械委員會定名為M3中型坦克。從1941年8月開始,到1942年12月結束,共制造了6258輛。
二戰早期,M3中型坦克是美軍裝甲部隊的主要裝備,參加了如“火炬行動”等裝甲作戰,但在凱塞林隘口戰役中,美軍第一裝甲師損失慘重,部分為M3。而隨著M4坦克的普及,M3“李”逐步退出現役,部分被改裝成工兵車輛和自行火炮。
也在二戰早期,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后嚴重缺乏裝甲車輛,于是向美國訂購了1250輛M3中型坦克,即“格蘭特將軍式“。最初的167輛M3格蘭特式于1942年5月的加查拉戰役投入實戰,之后英軍也接收了一批"李將軍式"。英軍認為,M3中型坦克機械可靠,75毫米榴彈炮火力優秀,裝甲能抵御早期德軍大部分反坦克武器,但車身高大,75毫米火炮射擊范圍有限,且部分裝甲用鉚釘固定,被擊中后鉚釘易飛脫傷人。英軍中大部分M3格蘭特式便在北非戰役后退役,部分被改裝成工兵車輛。
同一時期,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1386輛M3中型坦克(李將軍式),以補充蘇德戰爭初期損失的兵力。但因其防護相對薄弱,蘇軍對其并不滿意,坦克兵戲謔其為“七兄弟棺材”。不過,蘇聯接收的120輛M31B2裝甲回收車(以M3中型坦克改裝而成),成為蘇軍僅有的特制回收車輛,是工兵部隊的重要資源。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少量運用M3中型坦克,大部分參與戰斗的M3中型坦克屬于聯邦軍隊麾下,用于支援步兵。M3中型坦克對付日軍裝甲車輛綽綽有余,日軍甚至將其歸類為“重型坦克”。
戰后,有少量“李”式的坦克幸存至今。比如在美國的軍事車輛技術基金會、弗吉尼亞軍事車輛博物館、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皇家裝甲團坦克博物館、西澳大利亞軍事博物館、以色列的拉特倫的裝甲兵博物館、比利時的皇家陸軍博物館、埃及的阿拉曼戰爭博物館和印度的騎兵坦克博物館等保存著不同的數量。而在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保存的則是M3格蘭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