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量子通信領域可是出了個大新聞!上海交通大學的陳險峰教授團隊,加上上海電力大學李淵華教授的團隊,一起搞了個大事情,他們在量子直接通信上有了重大突破。
他們成功搭建了一個包含四個節點、覆蓋 300 公里級別的全連接量子直接通信網絡。厲害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聽起來就很牛。
3大突破!300公里級量子通信網絡,到底有多厲害?
量子直接通信這玩意兒,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來傳輸信息,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最早是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團隊在 2000 年提出的理論,之后國內很多科研機構都在研究。
咱們國家在 2020 年就搞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到了 2025 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更是在 104.8 公里的距離下實現了 168 小時的連續穩定傳輸,打破了世界紀錄。
然而陳險峰教授團隊,他們在這個領域可是深耕多年。早在 2021 年,他們就搞出了一個 15 節點、40 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網絡。這次更厲害,他們創新地用了雙泵浦光參量下轉換技術,構建了一個抗干擾能力超強的量子糾纏分發系統。
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在 300 公里的長距離傳輸后,各個節點之間的量子態保真度仍然保持在 85% 以上,而且光子對數到達率穩定在 300—400 赫茲。這意味著,經過編碼之后,理論上的通信速率可以達到每秒幾比特。
這次研究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突破了傳統星型網絡的限制,首創了大規模可擴展的全連接架構;二是優化了光源制備技術,把傳輸距離提升到了 300 公里級別;三是建立了基于量子態重構的誤差修正機制,確保了多節點通信的穩定性。
總之,這些技術突破為量子通信網絡的實用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后,量子直接通信技術有望在軍事指揮、政務通信、金融交易等對信息安全要求極高的領域大顯身手,為信息傳輸提供更可靠的保障。這可是關系到咱們信息安全的大事兒啊!
量子通信傳輸距離如何提升?
量子通信實用化的核心挑戰在于提升傳輸距離。目前,主要通過以下技術路徑實現突破:
一、新型傳輸架構創新: 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單向量子直接通信(QSDC)理論,有效縮短了量子態傳輸距離,降低光纖損耗。基于此,在104.8公里標準光纖中實現了連續168小時、速率2.38kbps的穩定傳輸,速率較傳統雙向傳輸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全連接網絡架構的出現,突破了對中心節點的依賴,實現了多節點直接通信,減少了中轉損耗,提升了抗毀性,為城域量子網絡擴展奠定了基礎。
二、空間量子通信技術: 中國“濟南一號”微納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亞非跨洲通信,在12,900公里距離上完成量子密鑰分發。同時,小型化地面站的開發,使得地面終端的部署更加靈活,提升了衛星鏈路的覆蓋范圍。
三、核心器件與算法突破: 針對高損耗、高噪聲環境,抗噪信道編碼技術和自適應量子糾錯碼(AQECC)的開發,顯著提升了信號保真度,延長了有效傳輸距離,并提升了系統可靠性。
四、融合現有基礎設施: 德國團隊利用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技術,在254公里商用電信光纖中實現了量子信息傳輸,降低了部署成本。
量子-經典信號共纖傳輸技術,則通過在同一光纖中同步傳輸量子密鑰與經典數據,復用現有通信網絡資源,避免了重復鋪設專用線路。
五、當前挑戰與未來方向: 目前,量子通信仍面臨噪聲抑制和成本控制等技術瓶頸。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構建混合網絡架構,將光纖地面網絡與衛星骨干網相結合,以及開發高效量子存儲器,解決遠距離傳輸中的信號衰減問題。
總結
提升量子通信距例需要多項技術協同發展。單向量子架構縮短物理傳輸路徑,衛星平臺突破地理限制,自適應糾錯與抗噪編碼保障信號完整性,而商用設施融合加速了實用化進程。
隨著中國104.8公里光纖、中非跨洲衛星鏈路等里程碑的實現,量子通信正逐步邁向千公里級應用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