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臺州灣新區隊捧起“浙BA”臺州賽區冠軍獎杯。
誰能想到,這支冠軍之師竟來自一座成立不到5年、總人口剛過20萬的產業新城?
“我們叫‘灣星人’,灣是臺州灣的灣,星是摘星攬月的星。”賽場內外這個詩意的稱謂,是臺州灣新區5年來“拓荒破土、向新而生”的奮進密碼。
灣,是從灘涂起步到新城崛起
“去年4月籌備籃球協會時,我們連一支完整的球隊名單都湊不齊。”臺州灣新區籃球協會會長張森回憶。
他的手機里,還存著當時向球隊核心人物金甬侖、周浩送副會長聘任證書的照片——正是這樣“一個個挖掘、一步步聚攏”,球隊才從無到有。即使如此,他們的“浙BA”報名表也一直拖到最后一刻才敲定。
沒人相信他們會贏,就像5年前沒人敢想,這片灘涂能長出新城。
2020年新區成立之初,面臨“產業基礎薄弱、城市功能空白、要素保障不足”的三重挑戰,“拓荒者”執筆,寫下“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立新城”的藍圖。
如今站在云湖城市核心區,蓄水完成的湖面倒映著周邊火熱建設的塔吊。
云湖周邊,首期建設將重點推動15個項目,投資總額達150億元,這無疑是中央創新區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或將成為臺州的“陸家嘴”。
星,是從低空逐夢到向新而生
“灣星人”的“星”,是仰頭向上的真衛星。
新區一開始就將目光投向星辰大海,在“空天未來產業先導區”播下創新種子——全省首批低空經濟“先飛區”,全省首支省級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如活水般滋養產業土壤,航天彩虹、北方長鷹等“天空戰隊”在此集結,一條從無人機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正舒展羽翼。
走進吉利衛星超級工廠,一塵不染的車間里,精密儀器正書寫著“臺州智造”的傳奇。借鑒汽車產業的智能化量產經驗,這里實現了衛星制造的顛覆性突破:設計生產周期從傳統的數月壓縮至28天以內,日產1至2顆、年產500顆衛星的產能,將生產成本降低45%。
不久前,從新區“出征”的浙江妙月航天的微納衛星,搭載8譜段全色多光譜載荷,在500公里軌道高度仍能清晰捕捉地面細節。預計到2027年底,由28顆衛星組成的“鯤鵬星座”將全面建成,成為驅動縣域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太空引擎”。
近年來,臺州灣新區以“一星四機”產業體系為抓手,從零起步培育空天產業。星空智聯、國星宇航等衛星項目先后落戶臺州灣新區,妙月航天的“整星制造”項目更讓產業版圖再添重彩。
人,是從散沙聚塔到同心成炬
在這次的比賽中,“灣”眾一心的最強后援,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沒有超級巨星,但每個人都是拼命三郎。”籃球隊教練洪峰的話,道破了“灣星人”團結成城的成事之道。
為了聚攏人才,他們像發掘籃球愛好者般“精準捕捉”,用社會影響力織密人才網絡;為了培育產業,4支國資招商基金以16億元總規模展開“教練式招商”,逐個突破產業鏈關鍵節點;為了錘煉隊伍,“百日攻堅”行動交出27個新開工項目、23個竣工投產項目的答卷;方特“熊出沒”主題酒店從開工到試運營的11個月“新區速度”,謀劃空港一體化項目的戰略眼光,背后是“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生態沃土。
從2020年掛牌時的傳統工業園區,到如今未來產業方興未艾、領跑全市的經濟高地,臺州灣新區用籃球冠軍的逆襲,寫下新時代墾荒精神的內核:所謂奇跡,不過是一群人把“不可能”變成“不,可能”!
作者:朱玲巧 徐仙金
編輯:陳佳
一審:張婷
二審:泮永翔
三審:黃元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