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研究生的你,作為教授的你,作為學者的你,作為研究者,甚至是一線工作人員的你,是不是近期又被論文搞的頭疼了,畢業要論文,升職要論文,甚至申請職稱都要論文,好像沒了論文就寸步難行了。但是哪有那么多研究方向?
找不到了怎么辦?抄?水?還是湊?
Science《科學》雜志在其線上新聞專欄Science Insider報道了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發現,一口大鍋直接扣到了我們的頭上。
原來,近3年來,利用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等公開數據庫發表的低質量論文數量一路飆升。而低質論文之中中,超過92%的論文竟然都來自中國研究人員!這一數據著實讓人大跌眼鏡,也讓中國科研界有點尷尬。
據稱,這些低質論文有一個類似的模板,形式極為相似。研究人員先選定一種健康狀況,再找出與之可能相關的環境或生理因素,接著確定特定人群,然后圍繞這些要素迅速拼湊出一篇論文。Scientific Reports副主編Matt Spick就無奈地表示:“我收到了太多幾乎一模一樣的論文——每天一篇,有時甚至每天兩篇。感覺每一種可能的組合都有人在研究。”他認為這場景,就像是一場crazy的的“論文拼圖游戲”,這些人在用同樣的模板,換著不同的變量,試圖拼湊出一篇篇看似“新穎”的論文。
Matt Spick團隊在PubMed、Scopus這兩個論文數據庫的147種期刊中,仔細搜尋,找到了341篇遵循上述“套路”的已發表的論文。不過,這些論文的時間分布有著明顯的區別。在2014年到2021年期間,平均每年僅有4篇相關論文,那時候的低質論文還只是零星出現。但從2022年起,這類論文的發表量出現井噴式的爆發。截至2024年10月,論文研究團隊關注的期刊上共發表了190篇類似相關論文。
Spick團隊認為其背后有“論文工廠”作為推手,加之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濫用以及大型公共數據庫的成熟導致產生。
“論文工廠”,為了追求利益,不惜批量生產低質論文。這些論文往往缺乏嚴謹的研究設計和科學的數據分析,只是為了湊數而存在。現在只是看到了已經發表的有這么多,中間被拒稿的恐怕數量會呈幾何數字出現。
更讓人尷尬的是,Spick團隊還發現,近期發表的使用NHANES數據的論文,大多出自中國研究人員之手。在2021年之后發表的這類論文中,有92%的論文第一作者來自中國機構,而在2021年之前的論文中,這一比例僅為8%。
筆者以為,在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中,論文數量是衡量科研人員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在職稱評定、項目申請……不得不選擇花錢去發表更多的論文,而不是追求更高質量的論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