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一醫院誤將腹超做成陰超”事件持續占據熱搜,引發公眾對醫療倫理、患者權益及制度漏洞的深度反思。這一事件看似簡單的檢查方式變更,實則暴露出醫療行業在知情同意、法律界定、管理機制等多維度的復雜問題,其背后折射出的信任危機,值得整個社會審慎思考。
從法律層面看,事件的核心爭議在于患者知情同意權是否被侵犯。《民法典》第1219條明確規定,醫務人員需向患者充分說明醫療風險、替代方案等關鍵信息,并取得明確同意。若患者繳費單據與申請單明確為“腹部B超”,而醫生未經溝通擅自改為“陰超”,無論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是否沉默或反抗,均已構成對知情權與選擇權的侵犯。
醫療行為的合法性建立在“事前同意”基礎之上,患者因敬畏醫療權威、處于緊張狀態或缺乏專業認知而保持沉默,絕不能被等同于“默許”。在法律定性方面,盡管醫生若出于診療目的、操作符合規范,通常難以被認定為“強奸”或“猥褻”等性犯罪,但完全未獲同意且無緊急救治必要的情況下,可能涉嫌“強制猥褻罪”。司法實踐中,類似糾紛多以醫療損害責任處理,凸顯出醫療行為與普通侵權行為在法律界定上的特殊性。
醫療倫理層面,該事件暴露出知情同意流程的形式化弊端。有研究顯示,超60%的患者未能真正理解檢查風險,這意味著醫生在告知過程中,可能并未以通俗語言清晰闡釋腹超與陰超的區別、潛在風險及費用差異。當“告知”淪為簡單的口頭傳達或潦草的書面簽字,患者實質上并未獲得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此外,若醫院存在“創收導向”,將陰超等高價檢查項目與績效考核掛鉤,則可能進一步扭曲醫療行為的純粹性,違背“以患者為中心”的倫理準則。
管理機制的缺陷也是事件發生的重要誘因。醫院未嚴格分隔腹超與陰超檢查室、未落實雙人核查制度、知情同意流程執行不力,這些漏洞為醫療差錯埋下隱患。過度依賴實習生或年輕醫生把關,卻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流程保障,本質上是將醫療安全寄托于個體的責任心,而非完善的制度設計。北京部分醫院要求陰超患者單獨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電子叫號系統綁定檢查類型的做法,正是通過技術與制度的雙重約束,降低人為失誤風險的成功范例。
公眾輿論對事件的關注,本質上是對自身醫療權益的擔憂與訴求。部分觀點指責患者“事后維權是為占便宜”,實則忽視了患者在醫療場景中的弱勢地位。醫療服務的價值不僅在于結果準確,更在于程序正義——若以“檢查更精準”為由合理化違規操作,無疑是本末倒置。制度缺陷不應歸咎于個體疏忽,醫院需通過物理分區、強制二次核對、透明化操作等措施,從源頭上規避爭議。
重建醫患信任,需多方協同發力。醫院應嚴肅追責違規人員,優化知情同意流程,推行檢查項目屏幕確認、同性別醫護人員在場等人性化措施;監管部門需將知情同意落實情況納入醫院評級考核,建立婦科檢查專項監督機制;公眾則應增強醫療維權意識,學會通過合法渠道主張權益。唯有以制度設計保障“程序正義”,以透明化操作減少信息差,方能避免類似事件重演,真正守護醫患雙方的尊嚴與權益。
蘇州B超事件絕非“小題大做”,它為整個醫療行業敲響了警鐘:每一次對患者權益的忽視,都是對醫療公信力的侵蝕;每一項制度漏洞的填補,都是對醫患信任的修繕。唯有以患者權益為核心,構建嚴謹、透明、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才能讓醫療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