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為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塊莖,味辛、苦,性平,歸肝、腎經,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
三棱臨床主要用于各種氣滯血瘀所致癥瘕積聚,由于其有破血之力,故臨床醫生對其有畏懼心理,一是臨床用得不多,二是用量較小,因此影響了其臨床療效。實際上,三棱與莪術一樣,雖云破血,只是相對于紅花、桃仁、丹參而言,其藥力并不是很大,而且用藥相對安全,無明顯毒副作用。筆者臨床主要用其治療以下幾類病癥。
1
肝脾腫大
三棱辛散苦泄,破血逐瘀,又能行氣散結,為治療癥瘕積聚之要藥。癥瘕積聚中,肝脾腫大最為常見。肝脾腫大之積塊,布于脅肋之下,多伴脅下脹滿疼痛,而腫大甚者,以手觸之可及。現代隨著B超、CT、核磁技術的進步,本病很容易診斷。導致肝脾腫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治療均離不開行氣開郁,破血散結,故而三棱是為要藥。
治療肝脾腫大,三棱、莪術往往相須而用。至于二者的區別,一般認為,三棱破血之力強于莪術,而莪術行氣之力強于三棱。二藥相合,互為補充,治療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效果確實。此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說:“雖堅如鐵石也能徐徐消除。”如《景岳全書》三棱散,用三棱、莪術、白術、當歸、檳榔、木香相伍,治療癥瘕痃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從主治癥狀來看,與肝腫大、肝硬化十分相似。筆者治療各種肝病引起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常用三棱、莪術。基礎方藥為黃芪、丹參、白術、三棱、莪術、炙鱉甲、煅牡蠣、桃仁等。肝氣不暢者,加柴胡、郁金;濕熱未凈者,加茵陳、鳳尾草;肝陰不足者,加當歸、白芍;肝區疼痛明顯者加元胡、川楝;肝陽不振者,加桂枝、肉桂;血瘀水停者,加螻蛄、茯苓、大腹皮。經此加減,堅持不懈,療效可靠。
2
婦科癥瘕
婦科子宮、附件腫物,包括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子宮良性及惡性腫瘤等,均是三棱的治療病癥范圍。本品“能生血中之氣,治一切有形之血積”(《羅氏會約醫鏡》),臨床療效顯著,甚至比治療肝脾之腫大硬化效果還要突出,故本品為婦科臨床常用藥。如治療宮外孕,用三棱、莪術、天花粉、丹參、陳皮、桃仁、赤芍、炒蒲黃、香附、公英等配伍。治療子宮肌瘤,以三棱、莪術為主,加桃紅四物湯。而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痛經伴盆腔包塊,筆者用本品加入本事琥珀散中,有減輕疼痛,減小腫塊體積的作用,療效滿意。
3
胃脘痞悶
三棱還可消食化積,治療脘腹脹痛。《日華子本草》云其“治氣脹”,《醫學啟源》云其“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本草綱目》則說其與香附的功效有相似之處,“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古人常以此藥治療宿食不消,尤其是治療小兒疳積。如《御院藥方》治療宿食不消,心腹痞悶,噫氣吞酸有木香三棱丸,以本品與木香、枳殼、青皮、川楝子等配伍。《圣濟總錄》小三棱煎,以三棱、莪術、芫花三味煨干為末制丸,治宿食不消,心腹脹滿,嘔逆吐酸。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三棱、莪術單用或配伍應用,行氣開郁效果很好,遠勝于陳皮、青皮、香附、木香等藥,故常在治療胃病時使用,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效果更為突出。筆者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喜用半夏瀉心湯化裁,治療心下痞滿,噯氣噫氣,脹滿不適,效果可靠。如兼有脾胃氣虛者,常加用黃芪、白術;兼有胃陰不足者,加用石斛、北沙參;對于氣滯明顯者,加入佛手、陳皮;若胃寒甚者,加高良姜、吳茱萸;對于內有郁熱者,加入公英、地丁。結合病理改變情況,萎縮較重者,加入黃芪、當歸、三棱;腸上皮化生者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加大公英、地丁用量。3個月為1個療程,堅持治療1~2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再堅持2~3個療程后,胃鏡檢查會明顯改善。對于輕度萎縮并伴有癌前期病變者,有恢復正常的可能。筆者體會,三棱一藥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消積,治療萎縮性胃炎非常重要,故而是筆者習用之品。
三棱用量成人每日5~10克,或入丸散劑。氣虛血枯,正氣虛弱,月經過多及有其他出血傾向者慎用;孕婦禁用。■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慶國,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或寬葉甘松的根莖及根。性味辛、甘、溫,歸脾、胃經,有行氣止痛,開郁醒脾之效。
甘松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療脾胃氣滯,近年來發現甘松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作用,茲介紹如下。
▲甘松藥材(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芳香行氣 治脘腹脹痛
《本草匯言》稱“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稱其“主心脾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甘松味辛行氣,芳香醒脾,性溫散寒,對脾胃病頗宜。其能行氣消脹,醒脾開胃,散寒止痛,善治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筆者臨床上常與木香、砂仁、陳皮、焦三仙同用,療效滿意。
開郁醒脾 療郁悶食減
甘松開脾胃之郁,而脾胃為氣機上下交通之樞軸,加之肝脾關系密切,土不郁則木氣暢,故甘松尚有疏肝之功效。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此藥有解郁安神的作用,對于胸襟拂逆,肝失調達,自覺腹內有氣沖逆,胸悶如窒,或婦女經期乳脹,善太息,無端悲傷流淚者,常以甘松治之。國醫大師張志遠也認為甘松有疏肝之功,常將其與香附相伍,治療肝氣沖胃,影響氣機升降,胸阻脘滿,泛酸,食欲低下,脈象弦緊,腹內脹痛;又常與菖蒲相伍,開心氣、疏肝脾以達到解郁寧神之功。筆者學習二老經驗,有意識地將其與柴胡、香附、菖蒲相伍,命名其為開郁四大天王,臨證時根據病情選用兩至四味,開郁效果頗佳。
▲甘松原植物(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調心復律 止心律不齊
藥理研究發現,甘松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纈草酮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且較為安全,對異位性室性心律的抑制強過奎尼丁,而在損傷性心房撲動及烏頭堿性心房顫動方面則與奎尼丁相同。近年來,將其用于治療心律不齊的報道屢屢見刊。筆者在臨床上對于室性或室上性的心律不齊,甚至心房撲動,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甘松25~30克、苦參15~30克、枳實15克、柏子仁20克,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整體療效滿意。
煎水浴足 消下肢水腫
《本草綱目》記載,對于腳氣膝腫,可以甘松煎湯淋洗。后來筆者聽學生介紹,可以此法治療妊娠期子腫,試之有效,于是有意識地將其介紹給患者治療其他水腫,不期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以后我將此法帶上了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得到了廣泛普及。據筆者經驗,此方對于妊娠水腫、特發性水腫、心臟病水腫,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具體操作方法:以甘松30~60克,放水2000毫升,煮開3分鐘,然后以此浴足。每日1次,每劑藥可以用3天。
煎湯浴足只是對解除水腫癥狀有作用,如果是器質性病變的水腫,還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外用浴足時,一定要注意溫度,以免燙傷。
甘松內服入湯劑,常用量10~15克,用以治療心律失常以及抑郁狀態時,用量可適當加大至20~30克。氣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甘松。■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第四屆國醫大師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車前子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成熟種子。性味甘、寒,歸腎、肝、肺經,有利尿通淋,清熱明目,清肺化痰之效。
▲車前子
利尿通淋
車前子的利水作用醫者盡知,藥理研究證明其有顯著的利尿作用,故在此重點介紹其通淋之功。車前子甘淡滲泄,氣寒清熱,性專降泄滑利,通淋之功甚好。
對于泌尿系感染,筆者常配伍瞿麥、苦參、木通、竹葉、白頭翁、白茅根,療效滿意。
而對于急、慢性前列腺炎,筆者曾得一方加減治療此病,方用:車前子30克,鬼箭羽30克,魚腦石30克,海浮石30克,王不留行20克,敗醬草40克,蒲公英40克。對于老年前列腺增生所致癃閉證,上方去敗醬草、蒲公英。筆者曾治一65歲患者,小便淋瀝、等待、分叉,會陰處重墜不適。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中度增生,即用上方去蒲公英,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0克,服藥月余后,病情明顯好轉,后以丸藥調理而痊。
清肝明目
車前子性寒入肝經,善清肝熱而明目。《名醫別錄》云其“明目療赤痛”,《醫學啟源》謂其“除肝中風熱,沖目赤痛”,《藥性論》云其“能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沖眼目,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儼然為治目疾之專藥。由此可知,車前子治目疾是其重要功效之一。如《湖南藥物志》治火眼,以車前子與青魚草、冬蜜配伍,燉服。《圣濟總錄》治目赤腫痛,用車前草榨取自然汁,調樸硝末,臥時涂眼胞上,次早洗去。
筆者治肝熱目赤腫痛,常配伍菊花、夏枯草、決明子、茺蔚子等。車前子亦可治肝腎陰虛之兩目昏花,與熟地、菟絲子同用,方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清肺化痰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車前子可以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稀釋痰液,有祛痰鎮咳、平喘作用。《科學的民間草藥》言其“鎮咳祛痰”,即指此而言。
臨床上治療肺熱痰多之咳嗽,筆者常以此品與冬瓜仁、瓜蔞仁、苡仁、杏仁組成五仁飲,治療痰濕咳嗽,癥見咳嗽痰多,吐之復生,咳唾不盡者。熱盛者,配黃芩、連翹、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兼喘者,加麻黃、當歸、半夏、地龍。
開其支河
分清止泄,實為車前子除利水之外的第二個重要功效。嚴格地說,此作用也是通過利水來實現,亦即“利小便,實大便”。此法又稱為“開其支河”或“分消止泄”。
這一治法其實來自醫圣張仲景。《傷寒論》159條曰:“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金匱要略》說:“下利氣者,當利小便。”
后世醫家非常重視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法,如朱震亨在《金匱勾玄》中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張景岳也曾說過:“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
對于濕邪內蘊之泄瀉,若單用塞流之法,取效較難,而開其支河,導水從小便而出,再配合補土之藥,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治療暴利泄瀉,小便不利而疼者,以車前子單味為末,米飲送服即效。如配伍人參、白術、茯苓等作煎劑,療效更佳。
對于小兒伏暑吐瀉,煩渴引飲,小便不通,以車前子配茯苓、豬苓、人參、香薷同用,療效甚好。另有資料報道,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用桂枝人參湯加車前子,共治療595例,除1例并發高熱抽搐、9例服中藥嘔吐外,其余585例全部治愈,可見療效之好。
清肝降火
據現代藥理研究,車前子大劑量應用有一定的降壓作用。有報道,單味車前子治療高血壓有效。用法:單味車前子60克,包煎30分鐘,頻頻代茶飲,15日為1療程,共治療原發性高血壓32例,均有療效。最短者,3個療程血壓即能基本恢復正常。筆者對其進行改進,用車前子10克、羅布麻10克、豨薟草15克打粉,為每日量,煮水代茶,對于1期高血壓有一定的效果。
車前子入湯劑常用量10~15克,包煎,特殊情況下可用至30克。陰虛內熱及孕婦慎服。車前子粒小,煎湯時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入湯劑時,應仔細打過,破其外皮,研粉包煎或沖服,效果更好。
《名醫別錄》記載車前子“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日華子本草》謂其“壯陽,治脫精”,故車前子常用于壯陽藥中,如五子衍宗丸、濟生腎氣丸等。但是從車前子性味歸經及臨床單用無壯陽之功來看,其與補陽藥同用應該是基于其他藥物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身具有壯陽之效。有人提出,車前子用于補陽壯陽藥中,主要基于以下四個方面原因:①利水竅而閉精竅;②瀉膀胱之火;③疏利腎氣;④為補腎藥之佐使。此說可參。■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