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2月中國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環比降幅擴大至0.14%,二手房價格環比下滑0.34%,連續兩月保持同等跌幅。
同比來看,2月新房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4.8%。中指研究院預計2025年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可能同比下降約6%,而連平團隊更預測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約9.36億平方米,同比下跌4%左右。
當房價不再單邊上漲,市場的游戲規則正在悄然改寫。
三股暗流已在全國各大城市蔓延開來,許多人卻還未意識到其深遠影響。
01、家里有多套房的人:從“躺贏”到“加速離場”
曾幾何時,手持三、五套房產是財富的象征。如今,這些“多房族”正陷入集體焦慮。
資產縮水疊加持有成本攀升,讓拋售成為無奈選擇。
2024年房企債券違約余額高達855.5億元,占全部債券違約余額的79%。在二手房市場,價格連續32個月環比下跌,2024年百城二手房價格累計下跌7.26%。
即便在一線城市,除自住房外的房產也變成燙手山芋。北京一位擁有四套房的投資者坦言:“郊區兩套房半年降價20%仍無人問津,每月還貸加物業費超過2萬。”
更棘手的是流動性枯竭。房企的窘境可見一斑:接近一半的上市房企現金短債比不到1,短期償債能力岌岌可危。
個人投資者同樣舉步維艱,杭州中介小陳透露:“現在200萬以上的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超8個月,買家砍價幅度動輒15%起。”
持有成本也在吞噬利潤。一位上海浦東房東算了一筆賬:“兩套出租房,空置期從往年半個月拉長到三個月,租金還降了10%。加上房產稅試點預期,持有越多虧得越狠。”
這些壓力下,多地出現“降價拋售潮”,成都某小區甚至出現10套二手房同時掛牌,單價均低于同戶型歷史成交價15%以上。
02、房企:從“砸錢造勢”到“服務定生死”
以前的時候,樓盤開盤必現“人山人海”,禮品堆積如山。如今開發商們集體轉向靜水流深的深耕模式。
價格戰徹底失靈。2024年四季度起,越秀地產在成都推出“城適生活家”品牌主張,不再強調折扣力度,轉而打造“熟人社區”場景,通過“戀人主臥”等創新設計,配合全年近百場社群活動鏈接業主。
同樣在焦作,建業新筑項目打出“現房+社區食堂”組合拳,業主購房即可享用便民餐飲;藍城·桂語江南則聚焦物業升級,用管家式服務吸引改善客戶。
房企的求生欲背后是殘酷現實:2024年房地產投資規模同比下跌10.6%,創1998年房改以來最大跌幅。
中指研究院指出,202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可能繼續下降8.7%。當輸血速度放緩,精細化運營成了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03、年輕人居住觀:從“必須買房”到“生活不設防”
當老一輩還在糾結“不買房怎么結婚”時,年輕人已用腳投票重構居住邏輯。
購房執念正在瓦解。全球數字游民數量突破3500萬人,中國年輕人成為主力。28歲的程序員小林在巴厘島Coliving空間(月租500美元)邊寫代碼邊沖浪:“省下北京首付夠我環游世界十年。”這種共享居住模式正以每年7.5%速度增長
居住自由成新剛需。遠程辦公普及讓“地理套利”成為可能。清邁、里斯本等數字游民熱點區域,300-800美元月租即可獲得帶高速網絡、共享辦公區的住所。國內房企迅速跟進,2025年多個新盤增設共享書房、聯合辦公區,甚至與WeWork合作提供會員資格。
價值觀迭代更是深層動因。當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超過20倍,90后小吳的選擇頗具代表性:“拿30年月供換水泥盒子?我更想投資創業和留學。”
這種觀念正在數據中顯影:2024年現房銷售同比增長19.4%,遠優于期房表現。年輕人連買房都要“所見即所得”,拒絕為幻想買單。
房價滯漲不是終點,而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從“財富幻覺”走向“真實需求”的轉型陣痛。
當房子卸下金融鎧甲,回歸居住本質時,生活的可能性才真正開始綻放。
- 參考:國家統計局、中指研究院、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Airbnb、Karta等公開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