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一紙罰單,讓宜人智科的合規問題浮出水面。2025年5月26日,其旗下海南宜信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信小貸”)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被處以62.5萬元罰款,時任執行總經理伍某潤同時被罰10萬元。
這張罰單背后,是宜人智科從P2P龍頭向科技服務商轉型的艱難歷程。這家曾頭頂“中國P2P第一股”光環的公司,在行業劇變中不斷調整航向,但合規風險與盈利壓力始終如影隨形。
十年轉型路:從P2P龍頭到AI科技公司的身份焦慮
宜人智科的前身宜人貸誕生于2012年,乘著互聯網金融的東風迅速崛起。2015年,宜人貸成功登陸紐交所,成為中國P2P海外上市第一股,風光無限。
隨著2018年行業監管持續收緊,宜信被迫開啟艱難轉型。2019年,宜信將旗下貸款端業務和資金端平臺注入上市公司體系,宜人貸完成重組并更名為“宜人金科”,試圖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轉型陣痛隨之而來。2019至2020年,公司營收分別下滑23.37%、54.02%,歸母凈利潤跌幅更是高達26.85%和159.95%。傳統P2P模式的坍塌,迫使公司尋找新出路。
2022年,公司轉向線上助貸業務為主航道,同時布局保險經紀與電商平臺“宜人優選”,形成三駕馬車架構。2024年6月,為強化科技標簽,“宜人金科”再度更名為“宜人智科”,標志著向AI科技企業的戰略轉型。
業務三重門:助貸獨大背后的結構性隱憂
盡管披上科技外衣,宜人智科的收入引擎仍是貸款相關業務。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新增貸款規模536億元,同比增長48.72%;在貸余額218億元,同比激增70%。從收入結構看,三大業務板塊呈現冰火兩重天:
助貸業務:營收34.7億元,同比增長38.1%,占總收入比重達59.8%,成為絕對支柱。
保險經紀:受監管費率下調沖擊,收入從2023年的9.6億元驟降至4.1億元,暴跌57.29%,占比萎縮至7%。
電商平臺:營收19.24億元,同比增長35.78%,占比33.15%,但增速較上半年已明顯放緩。
這種失衡結構帶來雙重隱憂
一方面,助貸業務面臨合規成本攀升。2024年公司計提或有負債撥備金高達8.69億元,較2023年的2700萬元暴增3122%,直接吞噬利潤。
另一方面,保險經紀的斷崖式下跌與電商增速放緩,使公司過度依賴助貸業務。當監管持續收緊,這種單一依賴模式將放大經營風險。
合規之困:62萬罰單背后的系統性挑戰
此次宜信小貸被罰,暴露了公司在征信管理環節的漏洞。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違規采集、提供信用信息最高可處50萬元罰款,而本次62.5萬元的處罰金額,顯示違規情節較為嚴重。
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端的投訴浪潮。在黑貓投訴平臺,針對旗下宜享花平臺的投訴量累計超過2.4萬條,近期密集出現“查額度變借款”的投訴:
1、用戶點擊廣告測試額度,未申請借款卻遭強制放款9100元;2、綁定銀行卡后收到“西安銀行宜享花”發放的4萬多元貸款,年化利率接近36%;3、合同簽署地涉嫌規避異地放款監管,存在合規瑕疵。
這些投訴直指產品設計中的誘導機制。當“查看額度”按鈕實質等同于借款授權,不僅侵犯消費者權益,更可能觸碰監管紅線。
AI能成為解藥嗎?科技光環下的盈利困局
宜人智科將破局希望寄托于AI技術。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達4.12億元,同比激增176.51%,重點布局智能風控、語音機器人等應用。
技術賦能初見成效:1、智能語音機器人識別率達92%,提升人工效率6倍;2、授信時效從2秒縮短至200毫秒,效率提升90%;3、反欺詐模型識別準確率超97%,逾期率保持行業低位。
這些技術優勢尚未轉化為財務回報。2024年公司營收58.06億元,同比增長18.59%,但歸母凈利潤15.82億元,同比下滑23.94%,出現增收不增利局面。當市場關注其AI戰略時,2024年財報顯示其助貸收入占比近60%,電商占33%,真正源自科技賦能的收入仍未形成規模。
旗下宜享花平臺卻因“查額度變借款”的投訴被推上風口浪尖。技術與商業倫理的失衡,恰是這家轉型企業戰略焦灼的真實寫照。
當最新罰單再次敲響合規警鐘,宜人智科的科技敘事需要更堅實的根基。截至2025年4月,公司股價較2024年高點已回落近5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