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理獨到 大器晚成
——“郭文偉現象”與《中國畫與科學之交響》淺析
文/張本平 (中原美術學院院長 、《中原書畫報》社長兼總編)
張本平近照
《中國畫與科學之交響》一書即將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郭文偉先生山水畫、海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協奏曲,也是他對中國畫科學含量研究的新樂章。他成功的把中國山水畫、海洋畫作為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應用的主要例證,使之成為系統性研究中國畫科學性的開篇專著,可喜可賀!這不僅是我們中原美術學院和他所就職的天津、北京、河南等地的多家藝術團體的大喜事,而且也是整個書畫界的大喜事。
郭文偉的“《中國畫與科學之交響》一書,使我聯想到9年前我曾經把郭文偉繪畫創作與文學修養及藝術理論研究并舉,海洋測繪科技與海洋畫藝術雙獲豐收的藝術之旅稱作“郭文偉現象”,把郭文偉開創的焦墨海洋畫及理論研究范例呈獻給了讀者。今天郭文偉在中國畫科學探微和海洋畫理論體系構建方面取得的藝術新成就,再度引發了我對“郭文偉現象”的關切。
郭文偉先生是集測繪科技專家和畫家于一身的資深學者。“郭文偉現象”就是郭先生科學素養與文化藝術學養相互助推、相互補益,把文學修為及藝術理論研究融入中國畫創作實踐,在藝術上大器晚成,由科技專家到知名畫家和理論家的藝術跨越的一種文化現象。這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和海洋文化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得益于郭先生與生俱來的美術天分和海洋測繪與繪畫藝術互為補益的文化素養,得益于他矢志不渝、勤奮、執著、一絲不茍和只爭朝夕的探索精神。
初看起來,這是一種個性范例,若與新時代文化藝術大環境聯系起來看,郭文偉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并重的藝術修為,代表著相當一部分跨界畫家自信自強,開拓創新的社會現象。尤其郭文偉的《中國畫與科學之交響》圖文并茂,以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及其應用統貫全書,并以其高亢的焦墨海洋畫、彩墨海洋畫、山水畫圖版唱出了中國畫綜合科學的時代心聲。該書的出版發行,將給中國畫壇、尤其是給跨界的業余畫家和青年學子們的學術進取提供良好的啟示。
本書作為理論專著,能夠緊密結合中國畫創作、美育教學、理論普及、傳承和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分析論證,以求實效。許多研究成果既具有不同層面的解題功能,也富含對當下的啟發價值。目前,在我國多層面中國畫教學與美術學研究,正面臨著藝術科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值得學界與廣大讀者予以重視與研究。
郭先生從小就懷著當工程師和畫家的少年之志,他特意就讀、并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60多年來,他的測繪和繪畫相伴成長。所學大地測量、地形測量、地形繪圖、地貌學、航空及地面立體攝影測量、工程測量等課程和長期從事的海洋測繪職業,都為他的中國畫創作、藝術理論及中國畫的科學性研究創造了行萬里路,外師造化的優越條件,使他成為海洋的知音和海洋畫家杰出的代表。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理性而且十分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互為推手的豐收之路,而且走在了當代科學與藝術融合發展的前列。
郭文偉始終堅持“中國畫創作實踐與中國畫理論研究并重”的原則,他的山水畫、海洋畫創作靈感,除來自生活實踐、寫生、采風之外,有不少是來自藝術理論研究過程中。他的不少理論文章,也是動意于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靈感。他曾撰寫了大量的靈感筆記和學習心得。郭先生認為畫家發表理論研究文章,總結并介紹自己的藝術觀點和見解,與社會及同道共享研究成果,交流心得體會,是惠及社會,惠及同道,惠及讀者的奉獻之舉。他從來不對所發表的文章加密,限制瀏覽和下載。他自稱是“藝術理論研究志愿者”和“海洋畫志愿者”。這是他飽覽歷代畫論,對畫論作者感恩而生的義舉。他認為:“文字、語言、行為和工具都是文化傳承的保證,沒有文字傳承,就不會有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文明史”。這正體現了郭先生研究、撰文所承載的歷史責任。他并非不知:對于畫家,繪畫創作比理論研究文章耗時少,收益高,而發表研究性論文和出版理論專著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外,自己往往還要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但他義無反顧堅持繪畫與藝術理論研究并重。數十年來,他主編出版、發表了許多測繪科學論文、著作和中國山水畫和中國海洋畫理論文章,他的美學理論研究促進了自己的海洋畫創新和繪畫水平的提高。
從本書內容與現有的可考文獻分析比較,可以看出是郭先生率先提出了“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并將其作為中國畫走向世界的突破口,批駁了西方某些理論家所謂“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提出并論證了許多新理論和新觀點,主要包括: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性、郭熙“三遠法”的透視原理和韓拙的“空氣透視”及其“三遠論”的超時代意義的研究;對中國畫光影的科學性及其與散點透視的科學搭配關系的研究;對黃賓虹美學法則的科學性解讀;對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意象性、科學性及其雙重功能的論證;提出并論證了中國海洋畫術語命名四項原則和界定標準;論證并確立了中國古代“傳統海洋畫”的存在;結合實例,證明拉近并擴展畫面景深、放大近景海洋要素是中國海洋畫包容性和藝術創新的核心;科學解讀了張彥遠筆墨理法——“筆隨意運,意由色呈,墨隨筆施,色隨筆生”的“十六字訣”、首次提出“中國焦墨畫筆生五色”,并研究了焦墨海洋畫“飛白皴”創作技法原理和中國海洋畫藝術理論體系構建等等。他的這些藝術理論創新成果和近年來發表的50多篇學術論文,先后填補了中國焦墨海洋畫和十多項藝術理論空白,開辟了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和海洋畫理論體系研究新領域,促成了《中國畫與科學之交響》一書的中國畫理論的科學升華。
郭文偉先生對“藝術理論、文學和美術創作”三者契合關系的認識和處理,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憑他對中國畫術語標準化意義的理解,對漢語語法的精修、對美術與美學理論關系的處理等,為他的藝術理論修養和創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力的支撐。
從該書第三篇大量的中國畫圖版可看出,他將文學的修養與藝術追求融為一體。他的海洋畫整體的韻律和節奏感很強,筆墨靈動、意境高雅。他用傳統的韓拙“三遠”創造意境,臆造自己心中的意象。他的綜合素養在畫面上也能看出來,例如他的焦墨海洋畫《驚濤裂岸》《海韻遐思》《海防之歌》等就是無聲的詩句。繪畫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和表現形式,但是郭先生能使二者同時生輝,繪畫與理論兩者具興。
基于郭文偉先生焦墨海洋畫功夫的升華,使他的彩墨和金碧重彩海洋畫也別具創新性。例如《時代心聲》《海為龍世界》《幽邃》《激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都體現了他的繪畫創作與藝術理論研究的全方位創新。
海洋意識的自覺是海洋文化發展的保證。“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不僅重啟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外交模式、文化模式……同時也開啟了一種藝術模式。在“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構過程中,將會有新的創作題材、技法、理念、審美觀等進入中國當代畫壇。新的繪畫題材將直接影響國家層面的藝術戰略,這恰恰也是中國畫,乃至中國美術“現代化”的需要。
基于這種理解,郭文偉堅信:海洋繪畫就不只是對一種繪畫題材的強調,或者是對一個畫種或畫派的推動,它還是這個民族越來越真實的海洋審美體驗的不可抑制的釋放和呈現。
年逾耄耋的郭文偉先生,不但致力于繪畫創作和理論研究,而且還身兼我們中原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和河南、天津、北京等地多家藝術團體畫家,參與活動、積極奉獻,獻計獻策,不辱使命;為擴大海洋畫家隊伍和促進海洋畫發展,動員畫家走向海洋;不顧年邁到藝術院校和社會團體進行中國海洋畫講學或交流;積極參加社會書畫捐贈公益活動,充分體現了郭先生無私奉獻的志愿者精神。
該書的出版,彰顯了郭文偉先生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與海洋畫理論體系研究的前衛性,也彰顯了“郭文偉現象”的藝術光芒和學術氛圍,這將為他的藝術跨界之旅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將會為中國畫創新、發展和傳承注入新的血液,提供新的動力。(附圖為郭文偉焦墨海洋畫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