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道山巍峨挺立,山頂慧通閣飛檐翹角,林木連綿蒼翠;山腳八仙溪潺潺流淌,蜿蜒著穿村而過,勾勒出靈動的線條;遠處萬畝良田鋪展成碧綠的錦緞,白鷺營地與帳篷酒店點綴其間,仿若世外桃源……近日,記者近距離欣賞了長3.6米、寬1.45米的中國畫山水長卷《八仙積道共富圖》,在筆墨流轉間感受時代脈搏。
為探尋畫作的創作歷程,記者專訪了主創團隊成員、金東區美術家協會主席金豐群,層層揭開這幅巨作背后的點滴故事和匠心巧思。
談及創作初衷,金豐群說:“藝術家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與記錄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的藝術作品都記錄著當時的社會風貌、文化思潮與人們的情感狀態。當下,‘共富’二字,承載著這個時代最深沉的期許。它絕非僅是物質豐盈的表象,更是精神家園的豐茂。當旅游業、農業經濟蓬勃發展之時,美術同樣能成為推動共富的強勁羽翼。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金東畫家,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筆觸記錄金東發展,描繪時代變遷,詮釋金東人民的獨特故事。”
金豐群告訴記者,區美協曾多次組織畫家到八仙積道共富帶開展采風寫生活動,每次前往,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看著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她萌生了要創作一張巨幅山水長卷的想法。浙江師范大學的趙濺球教授、文藝副教授,區美協副主席周衛陽得知她的想法后,對該主題創作非常感興趣,一致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2024年初,趙濺球、文藝、金豐群、周衛陽4人組建了創作團隊,凝聚浙師大、金東區最強國畫創作力量,共同投入到《八仙積道共富圖》創作中。“我們的創作還得到了市里和區里的大力支持,項目被列為2024年度金華市文化創作扶持項目。”金豐群說道,在各方支持下,項目得以穩步推進。
創作之路,恰似一場漫長的修行。從年初起,團隊便踏上了“尋藝之旅”。他們到各地參觀美術展并查閱了大量書籍,從古代的《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到現代的國展名家山水作品,汲取創作靈感。
在確定基本創作思路后,主創團隊開始到八仙積道共富帶進行實地采風。“春天的嶺下鎮,萬畝良田一片碧綠,溪流潺潺,白鷺營地、坡陽古街人來人往,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當即聯想到《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金豐群告訴記者,施光南作曲的這首歌曲,曲調充滿激情與生命力,描繪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也點燃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希望之火。
《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樂記錄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的蝶變,農民對富裕、興旺而幸福的未來的憧憬,而《八仙積道共富圖》的主創團隊則想用畫筆記錄下金東大地上的鄉村共富故事。“兩個時代人民奔富的目標是共通的,我們想讓畫作成為記錄當下的生動資料。”
多次踏訪八仙積道共富帶后,去年7月份,主創團隊開始揮毫潑墨,創作過程中他們仍不斷往返取景。畫稿上的每一處線條、每一抹色彩,都歷經反復推敲。“我們進行了多次起稿,對畫面構圖進行了不斷調整,發現問題便即刻奔赴現場,核對場景位置、取舍構圖,力求反映出最真實的共富帶風貌。”這般精益求精的執著,讓這幅畫在去年12月底終于圓滿收官。
畫卷徐徐展開,傳統與現代在宣紙上交織共生。古樸的民居與良田,勾勒出悠悠鄉愁;現代農業大棚、時尚民宿酒店,彰顯著時代活力。它既是八仙積道共富帶資源整合的藝術縮影,更奏響了村民共富路上的華美樂章。
采訪后記:
在這場藝術創作中,最動人的不是精妙的筆法,而是藝術家們的赤子之心。他們因對共富題材的熱忱相聚,耗時整整一年,只為讓金東這片孕育施光南的“希望的田野”,在畫中煥發生機。這幅凝結心血的《八仙積道共富圖》,既是對人民音樂家施光南85周年誕辰的深情致敬,更是用藝術書寫時代的鏗鏘答卷。(作者丨金燦燦 來源丨金東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