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重慶大地正熱火朝天開展“六區一高地”建設,既是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要支撐。
重慶高新區加快建設“六區一高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助力重慶加快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作為全國首批10個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下稱雙化協同)綜合試點中唯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兩年來,重慶高新區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記者日前從重慶高新區網信辦獲悉,當前,重慶高新區(下稱高新區)瞄準綠色低碳目標,依托“硬核”科技力量,以全國首個科技、產業、城市融合的雙化協同綜合試點,將雙化協同理念貫穿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全過程,推動科學城高新區從傳統開發區向綠色智慧新城轉型,打造全國雙化協同標桿示范區,為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實踐新路徑,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01
深植雙化協同理念
賦能科創、產業提質增效
當前,重慶高新區以2000億級新型智能終端、200億級軟件信息、200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100億級集成電路等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323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這一切,離不開雙化協同對科創、產業的加持。
抓起、旋轉、放下,機械手臂不停地在空中來回揮舞,零件在不同工作臺間自如流轉……作為國內空氣懸架行業龍頭的孔輝科技位于高新區的西南生產基地忙個不停。
▲孔輝科技生產線。資料圖
“我們產線每天產出近350套空簧,3條產線滿負荷運轉,具備年產30萬套能力!”重慶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孔輝)生產總監郭估林激動地告訴記者,這不僅填補了重慶新能源汽車高端核心零部件的空白,同時提升“重慶造”高端豪華汽車本地配套率。
數據顯示,孔輝科技在2024年國內市場份額占4成,位居空懸供應商裝機量榜首,而重慶孔輝功不可沒,這一切均得益于政府企業的雙向奔赴——數字化賦能制造業綠色發展的產線智能化打造。
在試點工作中,高新區著力強化創新驅動作用,依托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鼓勵企業把握數字科技發展機遇,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激發雙化協同創新活力。
“乘用車空簧應用于中檔價位車型,最難的就是在保證性能和質量的前提下,把成本大幅降低。”重慶孔輝總經理鄭亮表示,孔輝堅持研發投入,掌握了系統匹配、電控軟件、結構和工藝設計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并在高新區的支持下,落地即部署智能化產線,加快自主汽車品牌的空懸生產應用。
目前,孔輝科技的產品已經成功搭載到長安旗下阿維塔12、阿維塔07、阿維塔06、深藍G318、深藍09等車型上,極大提升了“重慶造”車型的豪華感和產品競爭力。
在不遠處的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臺晶電子)封裝無塵車間,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身著防塵服的技術員正專注操作精密儀器。一顆顆“重慶造”石英晶體諧振器從這里下線——每月就有1億顆流向全球市場,市占率第一。
▲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的封裝無塵車間。吳富強 攝
“自2013 年量產以來,產量從 1.6 億顆,以年復合成長率 27%的速度增長,2020 年突破 10 億顆,2024年達到12億顆,營收達 4億元左右。”臺晶電子管理處副處長謝佳翰介紹,近年來,公司開始實施精益生產項目,嚴格控制開發、生產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目前智能產線自動化率和設備聯網率都達到100%,通過精益化項目的實施,公司生產效率提高22.5%,能源利用率明顯提升,產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作為傳統工業重鎮,重慶制造業正在加速向智能化轉型。而在高新區,處處涌動著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浪潮。智能機器人來回穿梭,生產線縱向排列延伸,大屏幕實時顯示各類生產控制數據……重慶金康動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關鍵崗位的自動化率達100%;在西永微電園英業達(重慶)有限公司自動傳輸帶上,幾十米長的自動傳輸帶“跑”完,出產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平均時間,算下來只有13秒……
智能產線、智能機器人的加入,不僅顯著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還使生產過程更加低碳環保,為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
此外,依托數字技術賦能重點領域雙化協同轉型,高新區科創平臺不斷匯聚、創新主體加快引育、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動能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底,高新區引進落地科技創新重點平臺43個,成立全國首個校地共建概念驗證中心;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增至94家;新增科企508家、高企148家、專精特新企業86家、獨角獸和瞪羚企業12家。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應用,都在印證雙化協同給高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
02
提升雙化協同效能
探索經濟社會千百實踐路徑
不只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雙化協同已經深入高新區經濟社會的千行百業,形成一批可“跑得通”的實踐路徑。
“這個政策真是辦到心坎上了,讓我及時享受到退休醫保待遇!”在英業達(重慶)有限公司工作的唐女士今年即將退休,近日前來重慶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咨詢退休事宜,工作人員了解了唐女士的相關工作經歷情況后,發現其在成都還有一段醫保年限。雖然唐女士的經歷符合成渝年限互認政策,但按照常規流程,需要辦事人員前往原工作地辦理年限互認證明,兩地來回跑時間和交通成本較高。
▲重慶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資料圖
于是綜窗人員立即幫唐女士通過“虛擬綜窗”連線成都高新區對應窗口人員,不到1小時,唐女士的“成渝年限互認繳費年限確認表”蓋章掃描件就通過“虛擬綜窗”傳送了過來,省去了唐女士兩地來回跑的時間和交通成本。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歷史機遇,重慶高新區聯動成都高新區全力拓展雙化協同領域范圍和內涵——推行“虛擬綜窗”應用,實現成渝兩地高新區220項業務、62個“一件事”套餐可視化互動辦理;率先開展“一業一證”跨省通辦互認,實現67個行業主題套餐異地辦理,獲“川渝通辦優質窗口評選活動優秀案例”。
在巴福鎮鐘鶴村,冷家河水庫宛如一顆碧綠的寶石,鑲嵌在丘陵之間。水庫周邊連綿丘陵是鐘鶴村村民耕作的土地——這些耕地和水庫間高差超百米,在2023年之前,“看得見水卻用不上水”,成為村民多年的煩心事。
把水引上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可怎么引卻是個問題,既不能破壞生態,還要讓村民得實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電機抽水上來用,但電費成本太高。為徹底解決灌溉問題,巴福鎮實施了農業灌溉項目,建設綠色低碳灌溉系統,沿水庫東西兩側分別鋪設灌溉管網,采取“光伏發電、余電上網”的方式,光伏發的電,不僅滿足村里近2000畝主要種植區域的日常灌溉需求,還通過并網實現額外收益。
▲重慶高新區巴福鎮鐘鶴村的光伏長廊為“光伏發電+水肥一體”滴灌系統儲能供電。資料圖
此外,升級后的“光伏發電+水肥一體”滴灌系統安裝完成后,合作社李子林的澆水、施肥問題一并解決,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村民劉凡麗贊不絕口,“有了它,如今我們合作社的種植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這幾天,西永綜保區淘寶倉高負荷運轉,標簽打印機發出“滋滋”的鳴叫,吐出一長串快遞面單;分揀員推著手推車,快速穿梭在林立的貨架之間;傳送帶上各種打包完畢的包裹一個接著一個……工人們熟練地將商品打包完成,掃描面單、掃描貨品、打包裝箱、貼單確認一氣呵成。隨即這些包裹經過稱重、攬收、裝車,以最快速度送到消費者手中。
▲西永綜保區淘寶倉。資料圖
作為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在西永綜保區,每天以4萬單的速度不斷刷新著內陸腹地與世界的聯系,保稅倉貨物類比更是以上萬種的容量豐富著購物需求。
如今,高新區已匯聚三十多家電商平臺,在京東、小紅書、有贊、海拍客、海帶等各種平臺下單的包裹都由此發送。
“過去是下單備貨,現在是備貨下單。”重慶絲路廣序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個平臺根據數據庫模型,將來自全球的貨物匯聚在此,消費者下單后,貨物立馬打包從綜保區分發,實現包裹隔天達。”
這都得益于重慶高新區依托西永綜合保稅區,實現全程一次運輸、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拓展橫向合作鏈條,實現跨境直銷、企業貿易、出口海外倉等業務,推動區域跨境電商出口生態圈形成規模效應,提高跨境電商業務運轉效率,讓“渝貨出海”更便利。
03
構建雙化協同創新標準體系
夯實基礎保障、行穩致遠
這兩天,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二期項目現場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進行綠化施工,項目整體已進入收尾沖刺階段。
建面35萬平方米的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二期,主要建筑功能為科技辦公配套設施等,建成后將成為成渝兩地“科技研發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總部”,樹立西部首個“電子信息產業近零碳示范園區”。
▲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二期項目現場。資料圖
該項目在重慶率先采用了“數智化+全過程工程咨詢”創新管理模式,將減碳目標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數智化+全過程工程咨詢”創新管理模式,類似于為建筑裝上了“智慧大腦”,能夠大幅提高信息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實現項目高效率、高品質建設。自開工以來,通過數智化全過程工程咨詢,為項目大幅節約投資,縮短工期近兩個月。
而在不遠處,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一期已建成投用,已有清安儲能、國電投重慶能源研究院、阿波羅智行科技、中信科智聯、西部車網等綠色低碳企業簽約入駐,創新要素正不斷集聚。
走進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一期可以看到,辦公樓可根據人員密度、季節變化等因素,智能調節燈光亮度、空調溫度等,最大化節約能耗;屋頂花園等綠化區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等氣體,為園區綠色發展貢獻力量;水循環系統科學處理、循環利用雨水、空調用水、生活用水,讓環保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
▲科學谷數智科創園。資料圖
同時,光伏開發、綜合智慧能源、綜合能源站與綠電交通等項目在這里落地,一批綠色低碳企業入駐,綠色工廠提質增效,成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行業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
這些,都得益于高新區構建的創新標準體系——創造性地提出將零碳智慧園區、零碳智慧企業、綠色園區等建設目標,納入園區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設立一系列標準、推出相關措施,積極引導企業與園區實現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增效的雙重目標。
據了解,此前,我國雙化協同轉型尚處于萌芽階段,大多數的標準規范都僅關注數字化或綠色化單一方面,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雙化協同轉型標準和評價規范。于是,高新區推動轄區企業科研院所積極參與雙化協同標準制定專項計劃,依托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專家力量,助力國家雙化協同標準體系建設。
2024年8月,高新區發布實施《零碳智慧企業創建與評價規范》《零碳智慧園區創建與評價規范》,走在了全國“雙化協同”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的前列,推動雙化協同在園區層面加速落地,指導科學谷數智科創園將雙化協同理念深度融入設計、建設、管理等全過程,利用多專業融合、BIM應用、裝配式建筑等方式節省投資約1.275億元,減少2.7萬噸工業垃圾,節約建筑耗材6000噸,入選2024年度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具體來說,《零碳智慧企業創建與評價規范》搭建了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零碳智慧企業評價模型,采用評價打分體系與分級細則,從企業設備設施、研發設計、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管理系統、綠色能源、碳核查、碳交易等方面對企業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改進建議,引領企業逐步向零碳智慧邁進,有力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
《零碳智慧園區創建與評價規范》則對新建園區開展零碳智慧園區設計建設運行活動、存量園區開展零碳智慧園區改造提供依據和參考,有利于推動園區“雙化協同”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
如今,按照標準關鍵指標,轄區大批企業正在進行試點探索。高新區引導金康動力、達豐、英業達等企業實施206 項智能化改造,建成 11個市級智能化工廠、43個市級數字化車間,1個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科學城企業總體生產效率提高41%,產品不良率降低38%,運營成本降低24%。
“在對標標準的多項關鍵指標之下,我們引進智能制造中心,產線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金康動力相關負責人表示,前不久,其生產車間獲批2024年重慶市智能工廠,流水線實現無人運行,成為雙化協同下的成功范例。
目前,在雙化協同標準的引領下,高新區累計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綠色工廠3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2個、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1個。此外,高新區已征集區級雙化協同典型案例10余項,組織開展雙化協同相關領域研討會,吸引超過100家企業參與。這些企業共聚一堂,深入探討雙化協同趨勢、策略、方案和創新實踐,為推動園區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提供助力。
雙化協同,高新區一直奔跑在路上。
重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高新區正不斷優化雙化標準,將雙化協同理念融入科學城高新區建設,貫徹各項工作始終,以建成全國首個“科、產、城”融合雙化協同綜合試點地區作為目標,初步構建起雙化協同轉型發展的創新體系、產業體系、人才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政策體系;同時,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十五五”高質量推進雙化協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