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度過了三天,親身觀察了Formula E再度回歸中國。這是一項既熟悉又新鮮的賽車系列。
Formula E是全球頂級的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它于2014年在北京舉辦首場比賽,之后中斷數年,近年才重新回歸。今年是它第三次來到中國——而舉辦地上海,也正是全球電動出行的象征城市之一。
比賽亮點:Penske突破,Cassidy雨中登頂
上海這次不僅有雙賽制,還伴隨著雙重天氣變化。每一天都帶來新的挑戰:
?周五晴空萬里;
?周六多云但現場氣氛火爆;
?周日則大雨滂沱,賽程被迫重排。
天氣的不確定性讓比賽充滿變數,也增加了現場觀賞的趣味和張力。
周六的比賽成為DS Penske車隊的高光時刻。在經歷了142場比賽后,他們終于拿下了歷史性的1-2完賽。Maximilian#7在比賽末段精準利用Attack Mode發力超車,摘得冠軍;而Jean-Eric Vergne#25則在最后幾個彎完成漂亮超越,鎖定第二。這種表現,在這項高度平均化的賽事中并不多見。
周日的比賽在持續降雨中進行。起步延遲,能見度低,對賽車手提出極高挑戰。Nick Cassidy(Jaguar)#37從桿位起步一路領跑,最終完美奪冠。Pascal Wehrlein#1和Antonio Felix da Costa#13幫助保時捷車隊拿下雙領獎臺。對于Cassidy來說,這場勝利正值職業關鍵時刻,意義非凡。
新規則嘗試:Pit Boost加電機制
今年新增的Pit Boost強制進站加電規則頗具看點。每位車手必須在指定時間段內進站,通過系統激活獲得臨時動力提升。
這不是傳統的換胎或維修,而是一種風險與收益的博弈。進站會損失時間,但能換來后程的爆發力。對于位于維修區上方的Emotion Club貴賓區來說,這讓中段比賽多了一些現場可看性和戰術張力。
在另一側的ABB貴賓橋上,主贊助商ABB邀請了不少貴賓觀賽。他們在AI、自動化與電力優化領域的投入,也正體現了Formula E背后的核心價值。
要知道,早期Formula E車手甚至需要中途換車才能跑完全程。而如今,一輛賽車已足以應對整個比賽。Pit Boost,則是這項進步中的又一次進化。
有收獲,也有遺憾
并非所有車隊都能在上海圓滿離開。
David Beckmann(CUPRA KIRO)#3至今仍未闖入前十,而隊友Dan Ticktum#33則持續以大膽的表現帶來亮眼成績。這種反差隨著賽季深入愈加明顯。
Mahindra車隊也遭遇波折。Nyck de Vries#21在練習賽中狀態出色,但正賽中打滑失誤,未能拿分;Edoardo Mortara#48周六因技術故障退賽,周日名次靠后。紙面實力雖強,結果卻令人失望。
現場視角與個人感受
這是我第一次在賽道邊近距離報道Formula E。從視覺上看,它非常現代,賽車加速強勁、極具爆發力,也更考驗精準度。
當然,它的觀賽體驗和傳統賽車并不相同。我最初對賽車的熱情,來自2014年摩納哥的歷史大獎賽。那一次,70年代的F1賽車在我眼前點火,轟鳴之聲仿佛要把人“震碎”。那種原始的情緒沖擊,至今難忘。
Formula E的聲音更輕柔,對城市環境來說反而更友好。這或許也是它的優勢,讓更多觀眾和城市居民能更舒適地接近賽車。但作為傳統賽車迷,我還是會稍微懷念那種引擎的震撼力。
它屬于城市
盡管上海賽車場硬件一流,但Formula E的靈魂,似乎更適合街頭。它的身份感與現代都市、摩天大樓、夜色燈光更契合。像當年DTM在浦東街道的比賽,或許就是最理想的背景。
科技與速度,若在城市中心交匯,才能被完整詮釋。
結語
Formula E并非要復制Formula 1,而是在科技、可持續與未來出行的交匯點上開辟出一條新賽道。它的粉絲群體更加年輕、數字化,也更加關注未來趨勢。
我依然熱愛傳統賽車的“野性”,但我也看到Formula E所代表的創新潛力與真實位置。它是一個展示新技術的平臺,也為電動品牌與賽車文化之間的互動提供了空間。
值得一看,也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