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功的步伐往往早于學術界的理解,它們在學界未掌握外部情況時已自行開拓海外市場。應承認,尚無哪個企業的成功是直接受學者指導而實現的。面對既有的企業成功經驗,學界應優先進行實地調研,以更深刻理解企業的成功之道。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黃仁偉 ,文章來源于“復旦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本文大約1700字,讀完約4分鐘。
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總體情況和最新境況
目前,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業務的企業大致分三類:一是央企與大型集團,二是國內制造業中的領先企業(如海爾),三是自發出海的民營企業。這三類企業在海外的表現各具特色。例如,海爾集團在巴基斯坦擁有近15000名雇員。然而,學術界目前對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規模與實際運作的了解仍有限。從發展的現狀來看,部分中國跨國公司已達到全球化企業的水準,但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總結其實踐經驗。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也面臨新的境況。一方面,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在美國的中資企業數量卻大幅減少。2015年前后,中國在美投資額曾達到每年2000億美元以上,而如今已降至當時的5%以下,呈顯著下滑趨勢。相比直接購買技術,通過并購高新技術企業獲取技術的方式成本更低、收益顯著,但當前該路徑已被封鎖。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呈現兩極化的經營狀況:超過半數的企業實現盈利,但約四分之一面臨虧損,另有四分之一盈虧持平。總體而言,中國企業在海外大致有四分之三保持盈利或平衡,僅四分之一存在經營困難。這些虧損企業可能正面臨短期內的適應問題或受到所在國政治、安全波動的影響。因此,“走出去”與“一帶一路”的結合仍是未來三到五年的主要戰略方向。
此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比如,墨西哥是中國的重要投資目的地,許多曾出口到美國的中國企業選擇在墨西哥生產,再銷往美國,將貿易模式轉變為投資模式。越南也類似,中國的生產線延伸至越南,但核心技術依然留在中國本土。此外,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紡織)已轉移至孟加拉、斯里蘭卡及緬甸,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中國。在中國長三角地區,月薪達五千人民幣,而在緬甸僅為五百人民幣左右。盡管中國企業“走出去”仍在探索和學習階段,但整體趨勢較為樂觀。
二、區域國別學與中國企業“走出去”之間的關系
區域國別學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有幾項關鍵問題亟待解決。首先,企業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賴學術界的推動。企業成功的步伐往往早于學術界的理解,它們在學界未掌握外部情況時已自行開拓海外市場。應承認,尚無哪個企業的成功是直接受學者指導而實現的。面對既有的企業成功經驗,學界應優先進行實地調研,以更深刻理解企業的成功之道。因此,向企業學習是區域國別學的第一課:先做學生,后為師長。其次,學界往往在與企業溝通時表達過多悲觀態度,缺少信心。學者應首先闡明企業的成功經驗和規避風險的有效策略,然后再提供指導意見。企業家們多憑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即使獲得國家支持,真正的操作和實施仍依靠企業自身。例如,中國在印尼的雅萬高鐵項目,是中國與印尼合資建立的鐵路公司,項目的在地執行更多依賴印尼方的實際操作。中國鐵路公司提供技術與裝備,但如何爭取當地民眾的支持則主要由印尼方負責。這也凸顯了中國企業本土化的重要性。
此外,盡管廣東和浙江的企業是“走出去”的成功典型,但山東也是一個有待深挖的區域。中國的海外承包工程中有五分之一來自山東省,且山東的成功企業數量在國內眾多省份中尤為突出。這一現象背后有大量研究空間。
最后一個問題是人才供給。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必須基于對外部環境的深刻理解。為了更好地培養未來人才,學者本身需要親身參與海外企業的實際操作。碩士、博士研究生應當積極參與企業的實地工作,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基于真實的操作和觀察開展研究。區域國別學的學者若要有所作為,首要的是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去接觸和研究海外企業的真實狀況。
文章來源于“復旦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