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運營"撤稿觀察網”(retractionwatch.com)的非營利組織“科學誠信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Integrity)”啟動了一個新項目,旨在收集有缺陷和造假的醫學論文,并消除這些論文對臨床指南的影響。
這個名為"醫學證據"的項目(Medical Evidence Project)由科學誠信顧問、自稱"數據暴徒"的James Heathers負責。
Heathers表示:"我們將找出這些威脅生活質量的劣質醫學證據,并公之于眾“。該項目獲得了加州舊金山開放慈善基金會90萬美元的資助,計劃組建3-5人的團隊運行兩年,專門致力于剔除那些會扭曲Meta分析結果從而對臨床指南產生影響的問題研究。
6月1日啟動的這項"醫學證據"項目旨在為舉報者提供安全平臺,項目網站將提供匿名舉報機制,也開通了舉報郵箱。團隊計劃開發自己的算法來識別問題論文,可能類似于"問題論文篩查器"。
Heathers表示將付費請同行評審人員核查項目團隊的工作,并在"撤稿觀察網"和新聞媒體發布調查結果。他已發現兩篇可疑論文分別影響了兩項醫學指南,項目正式運行后的目標是每年找出10篇受問題論文污染的Meta分析。
科學誠信中心(CSI)的主任Ivan Oransky估計,期刊發表的每50篇論文中就有1篇應該被撤稿。按每年約300萬篇的發表量計算,意味著存在數萬篇問題論文。已有其他項目致力于清除不良數據,其中一個項目篩查了50篇知名醫學綜述,發現其中約6%的源論文存在嚴重問題[1]。負責該項目的團隊正在開發論文可信度檢測工具。
這類論文如果對衛生政策制定造成影響,后果會非常嚴重。例如,歐洲心臟病學會2009年發布的指南[2]基于1999年開始的一系列研究,建議在非心臟手術中使用β受體阻滯劑保護心臟,但幾年后這些研究遭到質疑。雖然2013年指南附加了"關注聲明"進行修訂[3],但2014年的調查仍無法"確認或消除疑慮"。其他研究人員當年發表的文獻分析顯示,僅在英國,遵循該指南可能每年導致多達1萬人死亡[4]。
未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偵探Elisabeth Bik評價說:"對這些論文進行細致審查是個好主意”。今年早些時候,Bik向科學誠信中心(CSI)捐贈了20萬美元,CSI也以Bik的名義設立了資助基金。CSI執行主任Oransky表示,該中心通過資助和支持志愿者完成工作,擴展并擁抱科學偵探活動。
項目負責人Heathers已預留資金應對該項目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但他預計不會有太大問題。他強調:"我們只公布證據,不涉及相關人員或其犯錯原因"。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出版負責人Bernd Pulverer認為,該項目"對醫學文獻的關注值得稱贊",但難以預估能發現多少問題。他主張改善醫學文獻應從出版前入手,而非事后補救。
參考文獻:
1. J Clin Epidemiol. https://doi.org/10.1016/j.jclinepi.2025.
2. Eur Heart J. 2009;30(22):2769-812.
3. Eur Heart J. 2013;34(44):3460.
4. Heart. 2014;100(6):456-64.
文章整理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739-z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