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近幾天,各種熱點不斷爆出,由此簡要進行述評,給出觀點。本文重點關注了哈佛大學畢業生蔣雨融被網民圍觀爭議的事件。
一、當下幾個網絡熱點的評述
“蘇超”聯賽火爆出圈,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蘇超的火爆,一是具備了天時(端午節)、地利(主客場粉絲眾多和文旅資源豐富)、人不和(“十三太保”)的各種有利條件,從而萬事俱備,一時風起云涌。二是省級黨報集團自上而下持續的發動和預熱,形成注意力題材,然后各地文旅接力互動,形成合力。蘇超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創意策劃只要擊中了社會、市場或者社會心理的痛點,就會一舉引爆為一個社會熱點現象。
雷軍涉險舉動成熱點。六一節當天,由于華為大嘴余承東在發布會上暗指有的公司“靠一款車就能賣爆……雖然產品可能沒那么好,但銷量就是高”,引發小米高管挨個發聲反擊。車圈競爭,一貫是由技術、價格、黑公關、高管斗嘴組成,生態渾水,可見一斑。但是雷軍在官博反復修改幾稿,最后刪除的一句話“莫言:詆毀,本來是一種仰望”引發關注。有人認為莫言沒說,會引發法律問題,但是風險顯然不限于此。我的看法是,經此一役,維護雷軍官博的團隊,暴露了不懂網民的缺陷。網民和粉絲根本不是一回事。只要華為還是中美競爭戰場上的民族旗手,被認為是他反面或者對立面的友商,都將面臨被網民黑化的危險。聯想、中興就是前車之鑒。小米如果就此和華為成為公開的對手,再加小米已經一腳陷入一個巨大的“陰謀論”的網絡陷阱,那接下來的形勢實在是太危險了。小米的聲譽形象將慢慢進入一個向下的拋物線的態勢。在這樣的嘴仗中,我很奇怪雷軍竟然親自下場了。斗嘴讓別人去干,雷軍應該顯示高姿態。
師生沖突、老師被處理成為社會熱點。上段時間,國內各地發生幾起師生沖突后,地方相關部門和學校為息事寧人,只處理老師的做法,引發社會關注。一種早已潛滋暗長的憤怒失望心理,在慢慢成為網絡輿論。我的看法是,這是各地都在慣用的方法,以處理名義上的體制內的一方,來安撫體制外的另一方,表面上會平息輿情,但是不滿乃至憤怒卻在壓制下生長。這種做法本質是不當的,但是地方和學校,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我會單獨發文談談這種現象。
網絡耽美文學作者被跨省抓捕,在小圈子里引發了一定的關注,一些律師表示愿意提供法律援助。上周以來,多名被稱為“海棠作者”的群體在微博密集發文,自述近期被某地警方跨省傳喚的經歷。雖說事件限于小眾,但是警方出面、尤其是跨省抓捕,并非最佳做法,反倒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哈佛畢業生蔣雨融成為熱點人物。放在過去,一個中國的女學生能夠代表哈佛畢業生進行發言,那是一件影響國內輿論的新聞,但是現在完全變了。站在這個曾經榮耀的發言席上,蔣雨融卻成了一個被質疑的女子。這是值得分析的現象。
二、蔣雨融成為董襲瑩的“人肉盾牌”
蔣雨融成為網民關注和批評的對象,有如下幾個影響因素:
首先是在中美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作為美帝軟實力的符號、美式價值觀發源地的哈佛大學,已經不再是中國網民心目中的學術圣地,而變成了一個美帝本身的象征。這意味著,中國人被哈佛大學肯定并獲得難得的發言機會,和網民心目中“潤出去”的意味差不多,從而具有意識形態的敏感性,成為網民心目中的灰色人物。
再者,網民由此深挖,發現蔣雨融具有一個NGO綠發會的背景,而這個綠發會又具有政治的敏感性,在復旦大學教授沈逸的帶動下,成為一個可疑的組織,結果綠發會很快就把和蔣雨融相關的文章撤下,加劇了網民的懷疑。作為被綠發會推薦的學生,蔣雨融由此變得更加面目可疑了。由此多說一句,沈逸教授在當下,在個人追求、網民壓力和流量裹挾下,他在這條道路上已經難以回頭,個人網絡風險也在加大,一個不小心就會遭遇反噬。因為他力圖迎合的很多方面,并非是一個學者應該迎合的東西,甚至更多時候,應該是他作為學者應該反對的東西。
當然,她發言時候的文科生做派——文科生正在遭遇了全球性的聲譽形象走低——發言內容的言之無物、但又刻意描粗價值觀邊框的做法,都給網民不佳的觀感,感覺完全不是同一類人,簡而言之,是高高在上的那種人。再說,哈佛大學高昂的費用和必要的家庭支持系統,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能夠進去的殿堂,這加劇了隔閡感和疏離感,這種距離會讓批評的意味變得強烈。她發文自己辯護,連續的動作本身,反倒失去了說服力。
但是總體說來,蔣雨融是在協和醫學院的董襲瑩事件發生后,不幸成為董小姐的“人肉擋箭牌”,由此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攻擊。或者說,如果沒有董襲瑩,蔣雨融說不定很安全。
董襲瑩事件是近年來導致社會心理發生較大震動的撕裂性輿情事件。它的影響在此前幾起類似撕裂性事件的基礎上,又狠狠地向下坐實了一下。很多網民認識到,此前一些關于二代現象、潛規則交易的猜想,被一下子證實了。很多普通家庭望塵莫及的高大上機構,原來有些人真的是可以毫無門檻地進出的,而這些人由于不事稼穡,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通常道德腐化。董襲瑩和她的緋聞男友肖某的所作所為,真真切切地證實了這一點。此事加劇了社會的不信任感,很多網民開始帶著懷疑的濾鏡,看待所有那些出入高端場所的人們,而帶著光環的人們,就此被迅速地祛魅,華麗的外衣被圍觀者褫奪了。人們看到了他們在雄厚家庭背景、各方社會資源包裝下面的普通軀殼,和并不高尚的靈魂,和你我并無不同。
這種不信任心理歸根到底,是一種群體心理的憤怒情緒。他們需要尋找一個發泄的對象,來獲得補償,并推動階層達成共識,獲得群體的安全感。當下,由于幾個撕裂事件發生后,這種不信任心理進入高潮期,并在網絡漫溢。
在群體的探照燈四處尋找新的批評對象的時候,蔣雨融適時地出現在了哈佛大學的講臺上,進入了取景框和瞄準鏡。盛大的裝束通常經不起聚焦和深扒,網民認為看到了更多的真相,加劇了這種不信任的心理。
接下來,這種不信任心理會尋找更多的批評對象,那些正在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尚未獲得高階階層穩定地位的人們,會成為這一股網絡流量的瞄準對象。尤其是外表光鮮、名牌大學畢業,又愛炫富的人們,會優先進入瞄準鏡。我能給出的建議,學會敬畏,保持低姿態。今天的輿論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
三、國內網民和特朗普出現首次合流的背后是什么?
你說巧不巧?就在哈佛大學因為蔣雨融的原因,成為國內網民抵抗性圍觀對象的同時,這所著名高校正在承受來自背后的、自家總統發起的猛烈攻擊。
在充滿競爭的中美兩國之間,哈佛大學成為“公敵”,幾乎同時遭遇了來自對立兩方的不信任目光。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或許意味著今天中美激烈競爭的表象之下,有一些共通的東西。
哈佛大學不再是一所高高在上的學術圣殿,看起來像極了引發各個階層不滿并行將攻占的“巴士底獄”。但是有所區別的是,獄中的人們并非是外面要解放的對象,反倒是被憎惡的溫室里的貴族。人們只是想攻占這座標志性的建筑,并打算改造它。
特朗普對于哈佛大學的不滿由來已久。從今年2月開始,雙方的沖突越演越烈,幾乎成為一場文化內戰。在特朗普看來,哈佛大學是民主黨和“反猶主義”的大本營,作為發源地的“種族主義的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政策”侵蝕美國價值觀,比如覺醒主義就為禍不淺,還有專家指出,將學術納于權力之下,這是“美國憲政結構與公共理性秩序的深度碰撞”等。
但是按照特朗普一貫以撕裂語言強化選民支持的做法,他指出哈佛大學導致了“真正的美國人正受到這些高傲學院的邊緣化”,尤其在面臨中期選舉之際,這種做法,堪說是一舉多得。看看特朗普關于美國人“無緣”高傲的哈佛大學的說法,這和國內網民的觀點是否如出一轍?
如果比較一下,會發現特朗普看重并且倚賴的選民更多來自白人中的中低收入群體,而中國網民也一直以弱勢群體自居,中低收入群體也占據了相當多的數量,那我們能否給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批評乃至攻擊哈佛大學的圍觀者,主要是來自兩個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而他們一直都是以怒氣沖沖的面貌出現的,也一直反抗各種社會不公。
就在這一點上,中國網民和特朗普找到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于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高大上的“文化精英象征”展開了激烈的批評,并且認為他們高大上的人設下面,常常隱藏著各種潛規則和不當的交易。他們代表了虛偽和不公。
其實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出現了這樣的現象,那就是少數頂級名校已經不再僅僅是學術圣地,而更多成為一個社會高端階層政商資源交換的“紙牌屋”,以及各種點石成金效應的“煉丹爐”。那些享譽全球的精英高校,已經成為吸引全球塔尖階層爭相爭奪的優質稀缺資源,只要獲得入學資格,也就獲得了躋身高階圈層的入場券。為此他們捐款、資源互換、各種勾兌交易,只為了將下一代送入這樣的鍍金場所。至于能不能學到知識和能力,甚至能不能畢業、能不能完成論文,不再是重點考慮的事情了,因為他們身上已經深深打上了金色的印章,成為終身的榮譽和通行證了。哈佛大學就代表了一種身份和圈層,那些政商階層將此視為財富保值增值和家族聲望再生產的最有力的保證,永不通脹的社交金幣。
但是問題在于,事情突然發生了反轉,哈佛大學突然成了可疑的存在,其身份受到了中美兩國百姓的高度質疑,其光環突然黯然失色。這就是我們當下看到的現象,也是中國網民和特朗普首次出現“合流”的深刻背景。
在全球化實施了數十年之后,資本在世界很多國家都導致了較為明顯的貧富懸殊,不少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感受到了嚴重的相對剝削,他們由此結成了階層的聯盟,形成了群體性的力量,對于資本和資本的附庸者展開了抗爭。他們的武器就是社交媒體,打造了自己的輿論圈層,拋棄了主流媒體的輿論,抨擊那些炫富現象和不公現象,從道德層面鄙視剝削者的財富和地位。社會的中上階層稱他們為民粹主義,但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只是利用社交媒體來表達群體的憤怒和抗爭。
更重要的是,當社會上占據了多數的人們不再承認少數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正當性,甚至認為他們代表了社會不公的時候,其文憑也就不再金光閃閃。如果社會不再承認這一切,類似哈佛大學這樣的金字招牌還能打多久?
今天,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中低收入群體的抗爭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美國的哈佛大學受到沖擊,中國的協和醫學院也因為董襲瑩事件受到了質疑。這種曾經通行無阻的社交貨幣評價走低的背后,是在經濟發展失衡、貧富懸殊有所加重的時代,社會各方通過博弈,在尋找新的平衡。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