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2400家建筑企業消失,平均每天6家退場。曾經塔吊林立的工地漸次沉寂,行業正經歷最冷寒冬。各位干工程的朋友,今年開工是不是感覺特別難?以前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場景少了,很多老板都在唉聲嘆氣。2025 年的建筑行業,真的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這行現在到底啥情況。
一、市場規模銳減
這兩年房地產市場的頹勢,直接把建筑行業拖進了“寒冬”。2024 年的數據一出來,好多人都倒吸一口涼氣:房地產開發投資直接降了 10.6%,新開工的房子面積暴跌 23%,就連蓋好能交付的房子面積都降了 27.7%。這三大核心指標,齊刷刷創下歷史新低,相當于整個行業的 “飯碗” 一下子小了快四分之一。
恒大爆雷這事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某排名前十的房企,現在停工的項目占了快40%,直接連累了 500 多家下游的中小建筑企業。有個中部建筑公司的老板跟我吐槽:“2024 年干完的活,工程款只拿到 40%,剩下的要么拿商票抵,要么就拖著不給,商票逾期的金額占了應收款的 28%,等于每 100 塊工程款,就有近 30 塊不知道啥時候能拿到手,搞不好還打水漂!”
土地市場也是冰火兩重天。一線城市的土地溢價率低得可憐,只有3.2%;西安、成都這些以前的熱門城市,土地成交規模也降了 6% - 8%;像徐州、南通這些三線城市,降幅直接超過 30%。全國 300 個城市加起來,2024 年土地成交的建筑面積,比 2020 年高峰的時候少了整整 62%?,F在房子不好賣,開發商拿地也更謹慎了,行業徹底進入了 “以銷定產” 的存量競爭時代,新開工的項目比以前少了 40%,很多企業都面臨 “沒活干” 的尷尬局面。
二、頭部鎮痛,中小企瀕危
別以為大企業就好過,行業龍頭也在勒緊褲腰帶。中國建筑 2024 年的利潤總額降了 13.9%,房地產板塊的毛利率從 2019 年的高點直接跌了 35%,現在只有 17.3%。上海建工、北京城建這些區域龍頭,為了找活干,省外業務占比都超過了 60%,天天全國各地跑項目。
中小建筑企業就更慘了。合肥建工、南通六建這些老牌企業,說倒就倒,進入了破產清算程序。2024 年,全國注銷、吊銷的建筑企業超過 3 萬家,占整個行業的 12%,相當于每 100 家企業,就有 12 家撐不下去了。
現金流問題更是成了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前建筑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是 98 天,到 2024 年,直接延長到 140 天,平均壞賬率漲到了 8.7%。有個華東的中型建筑企業,賬面上 “應收賬款 + 應收票據” 占了流動資產的 68%,但手里的現金只夠撐 3 個月。雖說地方政府發了 4.4 萬億專項債,但這些錢大多用來保交樓、還舊債了,真正能落到中小建筑企業手里的,連 5% 都不到。
三、轉型成本高
1. 綠色建筑強制化催生 “陣痛期”
現在政策對綠色建筑抓得特別嚴,重慶、廣西等12 個省份明確要求,2025 年所有新建建筑必須達到綠色標準,星級高的項目,70% 的建材都得是綠色建材。想法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中小企業苦不堪言。鄂爾多斯有個商業項目,花了 500 萬裝光伏一體化系統,結果一年就發 1.2 萬度電,成本回收得 15 年。關鍵全國能拿到綠色建筑補貼的項目,連 15% 都不到,很多企業根本不敢輕易嘗試。
2. 智能建造形成 “技術鴻溝”
中建海龍的裝配式技術確實牛,能把工期縮短 80%,但一條生產線設備投入就要 1.2 億,這哪是中小建筑企業能玩得起的?現在全國只有 15% 的頭部企業能用 BIM 技術全流程干活,70% 的中小建筑企業還在用 CAD 畫圖,跟十年前沒啥區別。山東、廣東搞智能建造試點,聽起來挺好,但中小企業遇到一堆難題:技術人才缺口 40%,軟件采購成本占年利潤 12%,而且各地標準還不統一,投了錢可能還得再投,簡直是進退兩難。
3. 勞動力斷層加劇用工荒
現在建筑工人的年齡結構,真的讓人愁得慌。平均年齡 47 歲,50 歲以上的占了 42%,90 后年輕人干這行的連 8% 都不到。大竹縣有個建筑公司,好不容易接了 3 個總造價 5000 萬的項目,結果招不到年輕工人,只能眼巴巴放棄。北京、上海這些地方還限制 60 歲以上工人進工地,這下全國建筑用工缺口直接擴大到 300 萬人?,F在木工、鋼筋工一天工資都突破 400 元了,比 2020 年漲了 60%,人力成本在項目總成本里的占比,從 25% 漲到了 38%,老板們直呼 “受不了”!
四、區域突圍與海外試水
1. 城市更新成為 “救命稻草”
一線城市現在都在搞城市更新,這成了很多企業的新出路。上海錦滄文華廣場改造,把 30 層酒店改成 21 層寫字樓,層高從 3.2 米提到 4.5 米,成本花了 18 億,是原造價的 3 倍,但改造后出租率達到 95%,確實很誘人。濟南、西安推出 “城市更新評定分離” 招標,2024 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數量漲了 55%,不少地方中小建筑企業就靠這個 “續命”。
2. 省外市場呈現 “冰火兩重天”
因為本地沒活干,很多企業開始往外省跑。安慶大觀區的建筑企業,2025 年一季度省外產值暴漲 145.9%,有的企業省外業務占比直接到了 100%。但出省也不是一帆風順,有個湖北企業在東北接了個項目,結果甲方資金鏈斷了,3000 萬工程款打了水漂,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維權維了整整 2 年,真是有苦說不出。
3. 海外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基建需求挺旺盛,2024 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快 2 萬億。中建一局在伊拉克中標光伏電站,中國能建在阿爾及利亞簽了大燃氣電站項目。但海外工程也不好干,平均利潤率只有 6.5%,比國內低不少。陜建股份在沙特接了個 11.47 億的別墅項目,因為勞工簽證、材料通關等問題,工期延誤了 180 天,再加上匯率波動,額外損失了 500 萬美元,真是 “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五、數據總結
咱再用幾組數據總結一下,這些數字真的很扎心:
資金鏈: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多了 42 天,壞賬率 8.7%,企業一年的資金成本平均漲了 2.3 個百分點,相當于利潤又被啃掉一塊。
技術投入: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占 3.2%,中小公司不到 0.5%,這技術差距越拉越大,以后拿什么跟人家競爭?
用工結構:50 歲以上工人占 42%,年輕工人缺口 300 萬,人力成本每年漲 22%,以后活還怎么干?
政策效能: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才 37 個,綠色建筑補貼覆蓋率 12.7%,政策紅利看著挺美,真正能拿到手的沒多少。
來源:行業政策資訊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