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表現拉胯的馬拉松,讓大眾對人形機器人的濾鏡碎了一地,但一場充滿科幻感的格斗比賽,又把大眾的期待值重新拉回。
日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格斗大賽《CMG 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斗擂臺賽開幕,來自不同領域的四支戰隊,操控宇樹科技自主研發的G1型人形機器人展開角逐。在比賽中,G1機器人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閃避、跌倒起身等復雜動作,總體展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
當然,這些參賽機器人需要工作人員使用手柄遙控,而非根據程序和指令自動對戰,這讓賽事展現的技術水平打了一絲折扣。
如今更多的機器人賽事正在涌現,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當體育賽事的主角成了機器人,它能否成為有商業價值支撐的新賽道,還是只能淪為為流量打造的“科技秀”?
機器人需要“噱頭”
繼今年4月半馬比賽后,CMG世界機器人大賽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又一場“戰力”比拼,而今年8月和12月,還將有另外兩場機器人賽事相繼上演。一個是8月15日至17日,全球首個為人形機器人組織的綜合性競技賽事——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將在國家體育場和國家速滑館舉辦。
另一個是眾擎機器人,也宣布自家的自由格斗賽將在12月啟動,并且以每季度一賽季的頻率持續舉辦。據澎湃科技記者了解,目前還有更多機器人公司在研究運動賽事。
運動賽事,正在成為機器人公司出圈、尋求商業變現的一個絕佳機會。比如松延動力,在北京亦莊機器人馬拉松賽事中成了一匹黑馬,據相關報道披露,在會議現場,該公司成功簽約總金額達 5000 多萬元的訂單,同時還售出 1000 余臺人形機器人以及 20 多臺仿生機器人。
因為一場比賽,公司的估值也從賽前的5億元漲到了20億元左右。
從表演到賽事,盡管這些機器人初創企業難逃博取流量的質疑,但對于現階段還不具備真正商業化落地能力的他們而言,這恰恰是行業所需要的。相比實驗室中的“完美表演”,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場景的表現更有說服力。
而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年,靠技術概念掀起的數次風口,大多在用戶的過高預期與現實體驗之間的落差中落得個一地雞毛的結局,如今,通過賽事反而能把大規模落地之前的成果放在聚光燈下,讓用戶自己審視技術。
就像上次馬拉松比賽,起跑即“翻車”的宇樹G1機器人,出師不利,來自鋼寶隊的幻幻機器人,作為全場唯一的“美女”機器人,剛出發不久就“罷工”,比賽中甚至還出現了“頭身分離”仍頑強奔跑的一幕。
當各家機器人拉出來遛一遛的時候,大眾發現現實和想象中的場景差異巨大,反而能形成一種相對理性的認知。
這對資本市場的過熱也是一種“降溫”。前段時間機器人概念炒作大幅超越了產業基本面進度,在未來2-3年內不可能大規模量產的情況下給予了過高的業績預期,很多機器人股的PE估值已經超過100倍PE。這種熱情對于沒有盈利能力、僅靠少量B端訂單支撐的大部分機器人公司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捧殺。
賽事IP化,科技能否引爆內容
無論是體育賽事邀請機器人參與還是機器人企業主動下場、舉辦賽事,目前體育和人形機器人的融合,核心主要還是在于營銷價值。據了解,CMG格斗大賽現場觀眾超5萬人,線上直播觀看量突破2億次,這種量級的曝光可以讓參賽企業直接省去巨額廣告費。
但未來隨著機器人賽事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些賽事能否開發出更大的商業價值,也令外界期待。
比如美國的FIRST,旗下有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機器人競賽、FTC(FIRST Tech Competition)科技挑戰賽與FLL樂高機器人競賽。每年FIRST的贊助商名單中涵蓋了高通、谷歌、NASA、SpaceX、英偉達、微軟等數十家科技巨頭,不只如此,所有報名參加的學校或個人團隊都需要繳納一筆費用。
當然,這種針對學生群體的賽事,人才的培養和工程文化的塑造才是核心,而人形機器人風口催生的體育賽事面向的可能是成年人。
“人們喜歡看機器人揮拳相向,在熱血沸騰的戰斗中,看零件散落一地是一種莫大的享受”,美國MegaBots公司聯合創始人電氣工程師Matt Oehrlein曾表示,如今機器人在形態上更接近人,這似乎更能夠點燃觀眾的激情。但是,在我國,圍繞機器人格斗一直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在賽事運營和內容IP化上。
2018年,一股“硬”科技席卷綜藝舞臺,以《鐵甲雄心》、《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等一系列以機器人格斗為主的綜藝節目紛涌而出,在短期內迅速吸納了大批粉絲觀眾。
當時,受機甲格斗元年的帶動,賽事運營的相關企業在創投圈也小火了一把,極戰FMB完成了千萬美元A輪融資的消息,創客星球也宣布獲得A+輪融資。但是僅過了一年,機甲格斗的熱潮就消退了不少,做了整體升級之后的《鐵甲雄心2》沒有獲得太大聲量,如今在綜藝節目上,更是鮮有機甲題材的內容。
追根究底,機甲文化或者說機器人文化在我國還太過小眾,而且以綜藝帶動賽事,這條路徑并不好走。因為無論線上的IP產品怎么裂變,機器人競技的核心仍然是線下,就像球賽和拳賽,線下觀看賽事的體驗和氛圍,才是感受賽事魅力的關鍵。
所以說,在機器人賽事上,沒有科技巨頭或其他行業性巨頭的下場,很難打通賽事開發和運營的上下游。
一個賽事的培育周期相當漫長,想要形成一個超級賽事,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機器人賽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城市角逐新產業的“競技場”
仔細看這些機器人賽事,它們的背后,除了媒體和機器人廠商,還有不同城市的相關部門。
如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這次的人形機器人格斗大賽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浙江總站和技術局主辦;眾擎機器人的自由格斗賽,是聯合廣東廣播電視臺、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英雄體育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宣布的。
由此可見,當前的機器人賽事,與其說是機器人企業對外展示技術的一次“表演”或“交卷”,更本質上是各個城市爭奪新興產業發展機遇的一場大規?!案偧肌?。
尤其是今年,DeepSeek和宇樹機器人的橫空出世,讓各懷絕技的“六小龍”瞬間出圈,而杭州成了創新的“代名詞”。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分別為11.3億元、6.4億元、4.5億元、3.6億元、3.5億元,排在全國前五位,分別占據全國份額的28.9%、16.3%、11.6%、9.3%、8.9%。從全國來看,北京、廣東和長三角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三大中心,杭州已經在多領域走在長三角的前列。
六小龍的出圈,讓杭州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獨領風騷,更有利于吸引創新型企業,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上下游發展,這也是人形機器人能否成功跨越量產難題的關鍵。目前,杭州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200余家,2023年機器人工業產值達150億元,聚集起1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布在機器人零部件生產、整機制造、系統集成等產業環節。
在具身智能這個當下最熱門的新興賽道,杭州已顯現出與一線城市同臺競技的實力,這加速了城市之間對人形機器人風口的追逐。
如深圳,在深圳,一大群背景各異、投身“造人”浪潮的創業者,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機器人谷”。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74,032家,約占全國智能機器人產業企業總數的16.39%。上海、北京也各有各的優勢,它們同樣迫切需要更多的明星級企業來對外展現自身押注未來科技創造的成果。
所以,在一線城市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加速布局中,機器人賽事的價值顯然得到了放大。
一方面,通過賽事,不僅能讓具有領先技術實力的企業出圈,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也帶動城市獲取關注度;另一方面,機器人如果能從“智能設備”向“體育明星”的躍遷,更揭示了“智能體育”這一千億級市場的商業化潛力正在被激活。
當然,這些機器人賽事能激發出商業化潛力的前提是通過技術提升,讓賽事更有可觀性,而不是停留在表演,以及各種烏龍鬧出的笑話。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