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市場不好,但廠家的目標仍然是每年都要增長,為了實現增長,無論大、小公司,各級管理人員可謂絞盡腦汁,甚至有點病急亂投醫。
“某大廠一年推出十幾個新產品,希望能帶來新的增長點,一股腦鋪到終端后不動銷,終端陸續退貨、經銷商不愿再進貨、業務員信心受挫,新產品陸續夭折。”
“某品牌想要在低份額市場快速起量,要求業務員找大客戶,這樣才能扭轉市場的競爭格局;甚至,領導還給大家分享了他當年開發大客戶的成功案例,但現實情況是大客戶不愿和你玩。”
某公司開業績分析會,領導認為,業績達成不好,是業務員不夠努力:“我看,業績想騰飛,要把你們這些人全部干掉,找新業務員才行。”
市場好的時候,隨便定個方案,都能有一定的效果,只是效果好與更好的區別。
市場不好的時候,還是那個方案,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哪怕是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精心打磨出來的方案,也可能反響平平,甚至一地雞毛。
“我們的目標是清晰的,實現目標的路徑是明確的,方法指引也是具體的,為什么還是不能實現增長?”
把握關鍵環節
找到渠道、產品、經銷商的潛在機會
增長的第一要素是求大勢,大勢不在,過去的那些經驗、方法可能成為發展的阻礙。
渠道端:抓住新興渠道增長機會,同時關注各類渠道發展趨勢,把握有價值的渠道。
新興渠道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量機會。
近幾年,零食系統高速發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零食很忙,2017年在長沙開出第一家店,目前全國超8000家店;同樣地,連鎖便利美宜佳全國突破3萬家,而且還在擴張。
快消品公司鹽津鋪子,近2年借勢零食賽道的高速發展,年復合增長率超20%。
上個月,拜訪了幾名業績增長的傳統客戶,他們的增長并不是通過壓貨帶來的,而是客戶主動與當地的酒小二、零食很忙、美團閃電倉等新興渠道達成合作,帶來了新增量。
一些小型的增長業態也可以關注,比如夜市大排檔,在餐飲店倒閉更加頻繁狀態下反而發展的很好。
今年,在某啤酒品牌客戶溝通會上,一名啤酒客戶,很驚喜地分享了這一現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是不相信夜市攤的啤酒銷量竟然好過我們花錢買的餐飲大店。
消費者端:洞察消費者需求變化,迎合消費趨勢,順勢而為。
前些年,咨詢界一直提飛鶴的發展得益于定位“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其實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才是最核心的。
2015年推出星飛帆(比主銷的進口奶粉要貴,定位中高檔,中國家長愿意給寶寶最好的,同時也買得起),迎合消費升級趨勢,然后把資源全部投入到這個產品上。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概念是錦上添花的,在趨勢上花錢都有效果,只是效果好與更好的區別。其實對比伊利奶粉就很清晰了,伊利的金領冠(也是定位中高檔)也增長得厲害(2024年伊利奶粉銷量已經超過飛鶴,成為全國銷量第一)。
經銷商端:關注對手動態,轉化對手資源為我所用。
在競品的強勢市場,轉化競品經銷商是實現銷量快速提升的捷徑。而競品經銷商和廠家合作的過程中,總會產生矛盾,矛盾越劇烈,轉化競品經銷商會越順利。
舉個例子,2024年A廠家為了利潤增長,不斷壓縮各項費用,經銷商和廠家的矛盾變得十分尖銳。其競對B廠家的大區經理洞察到這一機會,親自拜訪競品經銷商,一舉開發了多名競品大客戶,實現了大區業績的高增長。
但需要注意的是,競品一定會設法緩和與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所以,開發的窗口期不會很長,需要時刻關注競品的動態,并在適當的時候快速行動。
在市場難做的時候,挑戰與機遇一定是并存,而機遇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聚焦資源,日拱一卒
積小勝為大勝
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最好的策略是聚焦資源,比競爭對手更有韌勁,蠶食競品的份額。
一點一點搶奪終端資源,擠壓對手的生存空間,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競爭對手會撐不住。尤其是小廠家,退出市場后,他原來的份額再被你搶過來,但這是個過程,這個時間需要多長,誰也說不準。
2012年,我在上海做伊利的業務,當時上海市場還是競品的天下,伊利份額只有競品的五分之一,幾乎每家店老板都會說同樣的話“我們上海人都喝xx,你們的牛奶賣不掉。”
在這種弱勢情況下,伊利就是靠著全員的執行力,一家店一家店去搶陳列、更勤快地拜訪、更好地服務終端、更認真地做活動,一點一點蠶食競品的份額。現在的上海,伊利份額已經和競品旗鼓相當了,再也沒有人說“我們上海人只喝xx”了。
從整體的策略上來看,伊利業務全年都圍繞著終端,搶占優質陳列資源,擠壓競品的生存空間。
開展的戰役、投入的資源,都以置換終端優質陳列為前提。在節假日等關鍵營銷節點,上臨促、在店內做推廣活動、搞熱賣,都要終端給到更多、更好的陳列位置,將資源投入當作和終端談判的籌碼;在平日,業務員終端拜訪過程中,通過勤動手,打造堆頭、整理排面,主動搶占更多的陳列面積。
日復一日,現在來看,10多年前那些市場中的小廠家,都已經退出了競爭。
“終端多一點陳列,就多一點銷售機會”,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把競爭對手的份額擠掉的。這個過程是煎熬的、是需要全員去堅持的,很少有企業能做到這么長時間對業務的高標準、嚴要求。
與其全面出擊,不如力出一孔,少即是多。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全面出擊會造成資源分散,在單個產品上無法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而聚焦一支核心產品,更容易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甚至依托這支產品的成功,能帶動其他產品的發展。
再舉個例子,近兩年為什么燕京啤酒成長得很快,而B品牌的洼地市場一直起不來,客戶換了一波又一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燕京是真正的聚焦,絕大多數的資源聚焦在燕京U8上,并且通過這支產品還能帶動其他檔次產品的發展。
而B品牌沒有真正的聚焦,強壓經銷商太多產品,最夸張的是一家終端鋪了10多支產品,而資源投入又不溫不火,多數產品在終端動銷差,經銷商要回收、要處理臨期品,本來不高的利潤經不起折騰,哪怕經銷商換來換去,市場也沒有絲毫起色。
主競品犯重大錯誤
把市場讓出來了
任何一個廠家,在做市場決策的時候,都會出現決策失誤的情況。當你的競品出現這樣的錯誤時,就是搶市場份額最好的機會。
分享幾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2021年,某大廠為了追求質量發展,要求做大高端產品,并開始考核業務團隊的高端結構占比。某市場大區經理為了應對考核,強制經銷商進高端產品,甚至主動把低端產品給砍了,不讓經銷商進貨;如今該市場的品牌份額只有21年的一半,至今還在萎縮。
第二個案例:2019年,廣東市場一家頭部農資廠家,認為原來的低價產品不掙錢,既然不掙錢,就不要耗費人力、物力了。主動將低價產品給砍掉,直接不生產了,幻想著高利潤產品會無縫承接低價產品的量。結果被現實打臉,競品順勢承接了低價市場的份額。更諷刺的是,競品在年終總結大會上,慷慨激昂:在公司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逆勢上揚,市場份額提升x個百分點。
第三個案例:泰國紅牛和中國紅牛打了幾年官司,釋放了部分市場份額,幾乎都被東鵬給承接了。否則,東鵬特飲即使換購活動做得再好,也只能蠶食功能飲料的份額,不可能在最近幾年突然成長這么快。更何況,如果不是打官司,領導品牌紅牛也會采取措施加以阻擊。
存量市場下,市場總體的份額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拼的其實是誰能穩住市場。當競品讓出了市場份額,誰來承接,或誰承接得更多,這得看廠家業務的執行力。
競爭對手不犯錯,弱勢品牌是很難撼動其市場地位,哪怕一群非常優秀的業務員也很難取得根本性的改變。
如何判斷競品是否犯錯?可以從對手的經銷商、終端、消費者,甚至其業務員等關聯方的抱怨中去挖掘機會點,然后采取針對性的行動,快速搶占市場。
寫到最后
努力不能帶來增長,更聰明的努力才能帶來價值。
行業快速發展,努力能帶來好的結果;行業發展停滯,即使比之前更加努力、更加有經驗,也并不能帶來你想要的結果。
在縮量競爭中,洞察到市場機會,將資源聚焦在更有價值的點上,搶占先機;同時,堅持長期有價值的事;然后,靜待花開,自有蝶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