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廷戰敗,中國失去了朝鮮的宗主權,東亞朝貢體系徹底崩潰,隨之崩潰的還有漢字文化圈,朝韓和越南去漢化占據上風,甚至連中國也有人提出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
什么是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1897年由德國學者提出,是指曾用漢字書寫歷史并在歷史和文字上受中國及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琉球、日本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區。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盡管圈內各國語言和漢語差別甚大,但是他們還是通過各種手段將漢字讀音本土化,克服萬難繼續使用漢字——朝鮮發明了諺文,日本發明了片假文,越南發明了喃字。
然而,這一切都因為中國強大,當清廷連吃敗仗,當西方中心論成為主流,近一個世紀以來,在西洋文化的影響下,漢字文化圈逐步萎縮,在二戰后越南、朝鮮、韓國明確廢除漢字,改用民族語言的“國語字”。
越南:曾是中國領土使用漢字兩千年,淪為法國殖民地后逐步去漢字化
越南從秦漢時期起納入中國版圖,漢字一并傳入越南地區,漢字一直作為國文在越南使用。
宋代,越南離開中國版圖,改為中國的藩屬國,漢字仍然被越南繼續沿用,自稱南天小中華,連王宮也是模仿中國建造。
越南順化王宮
越南語與漢語差別較大,于是13世紀時越南人模仿漢字創造了喃字,越南官方僅使用漢字,民間則有一種共同使用喃字與漢字標記越南語的方式,被稱為漢喃文。
然而,越南卻是最早并且廢除漢字最徹底的國家。法國傳教士根據越南語創造了一套拉丁字母的越南字,隨著西方影響力的擴張,拉丁化的越南字越來越完善。1858年至1883年,法國對越南連續發動的3次侵略戰爭,1885年清廷放棄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拉丁越南字占據統治地位在越南迅猛推廣。
二戰后,越南從法國獨立,精通漢語漢字的胡志明宣布拉丁越南字(國語字)成為法定文字,從此喃字和漢字退出越南歷史舞臺。時至今日,越南字已經在越南根深蒂固,從表面上,越南徹底退出漢字文化圈。
使用拉丁越南字的越南盾
朝鮮:二戰后韓朝兩國不約而同廢漢字,朝鮮去漢字化走得徹底,韓國讓漢字成為選修課,卻有韓國學者認為漢字由韓國人創造
朝鮮是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也是漢字文化圈里漢字普及程度較高的國家。
朝鮮語與漢語也差別很大,達官貴人學習漢文化不難,但向平民百姓推廣漢字卻難度極大。于是朝鮮也推出了折中方案——諺文,15世紀朝鮮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完成《訓民正音》,創造朝鮮拼音文。
1894年,為了維護朝鮮的宗主權,清廷不惜與日本開戰,結果清廷戰敗,朝鮮被日本吞并。
日本統治朝鮮后,在朝鮮大力推廣日文,日文中保留的漢字也隨之在朝鮮推廣,朝鮮街頭到處是漢字,唯獨諺文受到了嚴重打壓。在短短幾十年間,漢字被迅速污名化,成為了日據時代的“遺產”,使用韓文成為了民族主義的標志,被視為反日、愛國、革命的象征。
1945年,朝鮮半島分裂為韓國和朝鮮,兩國都大力推崇民族主義,為找回民族自尊心先后宣布廢除漢字。
1948年,朝鮮建國,諺文被定為法定文字,而漢字則被打上了“封建反動力量的核心堡壘”的標簽,因此去漢字化在朝鮮成為一項運動,朝鮮的法律、人名、地名等都不再使用漢字。
朝鮮漢字教程
韓國的去漢字之路則比朝鮮走得相對溫和,雖然同樣把諺文定為法定文字,但仍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貨幣上也是漢字為主。
直到1970年,樸正熙上臺宣布廢除漢字,禁止在小學教導漢字,實行所謂全面實施韓文教育的政策,僅允許在初中、高中教授900個基礎漢字,連歷史建筑懸掛的牌匾也被他取下來改寫成“標準”韓文。
在韓文教育下成長的青年人對傳統漢文文獻與文物幾乎喪失了理解能力,同音不同意的詞語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誤解,這引起了韓國社會的普遍擔憂。80年代,韓國漢字禁令開始松動,1998年時任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漢字重回道路標志和車站。
然而,在基本喪失漢字能力的韓國,居然還是把偷竊之手伸到了漢字上。由于朝鮮人基因與先秦時代的中國東夷人較為接近,因此韓國民族分子宣稱韓民族才是東夷族后代,而漢字正是由東夷族發明的,后來才被華夏族改變語序挪用,為此韓國仁濟大學客座教授陳泰夏還寫了一本書《漢字是我們民族的祖先東夷族創造的》,不得不說無恥之極。
中國:廢除漢字的提議貫穿清末民國時期,留蘇學者曾創造北方官話拉丁文,但影響力有限
清末民初,國語國文改革成為學術界焦點問題。
有人提出漢字“三多五難”,字數多、筆畫多、讀音多、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不利于國民學習,也有人認為漢字是腐朽文化的代表,中國要革新必須從文字開始,在新文化運動中,錢玄同和魯迅等均曾主張廢棄漢字。
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錢玄同談道: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
1923年,民國政府決定將北京官話作為新國音向全國推廣,更為激進的學者提出了新國文方案——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拼寫漢語,把中華民族沿用三千年的表意文字改為表音文字。
然而,主流聲音還是保留漢字,借助拉丁拼音推廣漢字。
真正把廢除漢字行動起來則是留學蘇聯的學者。蘇聯一直將漢字與封建思想深度綁定,十月革命后,蘇聯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開始研究中國文字的拉丁化問題,主要參加者有在蘇聯的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以及蘇聯漢學家。
1931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大會以瞿秋白撰寫的《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為基礎進行討論,并通過這一方案。大會成立遠東邊區新字母委員會,在旅蘇的10萬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由于這套拉丁文字以北方官話為發音標準,因此被學界稱為“北拉”。
然而,由于國內反對聲音很大,加上時勢動蕩,統治階層不支持,普通民眾接觸不到這套“北拉”,漢語拉丁化運動并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強有力的掃盲工作和漢字簡化大大降低了民眾學習漢字的難度,漢字拉丁化的聲音在80年代后基本銷聲匿跡。
去漢字化后,朝鮮半島和越南都被迫接受文化斷代的事實:中國人能輕松閱讀該國古籍,中國游客在游覽古跡時如同回到自家后花園,而不懂漢字的朝韓越國民對傳統文化隔閡重重,甚至不懂漢字連韓國憲法都無法閱讀。
如今漢字文化圈已經縮小到中國、日本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區,這些地方又經歷著怎樣漢字文化故事,下一篇漢字文化圈現代史我們一起再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