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早期象形文字,甲骨文生動形象,奧妙無窮。甲骨文字形中最常見的圖案就是小人,坐著的、躺著的、洗臉的、互相揪頭發(fā)的、上演“她逃他追插翅難飛”的……一句話:只有現(xiàn)代人想不到的,沒有古人畫不出來的。
除了小人,甲骨文中還有許多有趣的符號,一些字中甚至出現(xiàn)了“單箭頭”和“表情包”。例如下面這個字——
眼熟嗎,像不像生氣表情包?
古人真可愛,寫字就寫字,怎么還把自己寫生氣了?
實際上,這個字和“生氣”一詞八竿子打不著。它是一個很常見的漢字——“行”。
生悶氣?
才不是什么表情包
近代學者羅振玉在《殷墟書契考釋》中說:
“行象四達之衢,人之所行也。”
這種解釋是貼合“行”字本義的。行,本義是道路,供行人和馬車來往,后來衍生出“行走”“軍隊”“行為”“施行”等諸多含義。《詩經(jīng)·卷耳》中有一句“置彼周行”,意思就是“(將菜筐)放置在大路旁邊”。
因此,“行”字的甲骨文字形并不是生氣表情包,而是一個十字路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行”字“從彳,從亍”,是一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形聲字,解釋為“人之步趨也”。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受限于當時的考古條件,許慎應當沒有見過“行”的甲骨文字形,才會做出這樣的解釋。在小篆中,“行”字還保留著左右對稱的形態(tài),而到漢隸時,現(xiàn)代字形已經(jīng)初露雛形。
甲骨文中的“表情符號”不止“生氣”,還有“單箭頭”。先畫兩棵樹:一棵是斷的,一棵是完好的。在斷樹的斷裂處畫一個水平箭頭,這就是“折”字。然后在完好的樹旁邊畫一個指向向下的箭頭這就是“析”字。
連箭頭都用上了,古人果然很潮。但綜合其他字形來看,這里的“單箭頭”其實代表斧頭。在甲骨文中,斧頭寫作一條折線,形狀類似“了”字。斧頭從中間將樹砍斷,叫做“折”;從上往下劈砍,則叫做“析”。這便是“折”與“析”的本義。
在甲骨文中,這類象形文字很多。為了讓人們一眼辨認出其指代的事物,它們抓取物象最典型的特征,并適當加以夸張、強調(diào)。例如“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方形,演變?yōu)殡`書后才長出小尾巴。漢隸將方形壓扁,小尾巴彎曲,形成今天人們寫的“丁”字。
雖然從方框變成了“小蝌蚪”,但我們?nèi)匀荒軓摹岸 弊稚砩峡闯鲈缙诘淖中巍2⒎敲恳粋€漢字都能像這樣“等比例長大”。隨著字形演變,再加上字義不斷變遷,很多文字的字形、讀音乃至字義都和誕生之初截然不同。“萬”字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甲骨文中,“一”是一根橫線,“二”是兩根橫線,“五”字寫作五根橫線,那“萬”字要怎么寫呢?難道要畫一萬根橫線嗎?
那當然不切實際。為了不畫一萬條橫線,商代先民想到了一個妙招——從已有的字形中“借”一個,用它來表示“一萬”的意思。這個被借走的字就是“萬”。
從字形不難看出,“萬”字畫的是一只小蟲子。《說文解字》中解釋說“萬,蟲也”,也就是毒蟲,更準確來說是蝎子。“萬”字的本義就是某種蝎子。后來這個字義慢慢消失,而表示數(shù)字“一萬”的字義后來居上,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草書盛行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萬”與“萬”兩種字形同時存在,其中“萬”仍然作為正體字流行,“萬”則是異體字,使用面較窄。漢字簡化后,保留了更簡單的“萬”字字形,“萬”字徹底成為歷史。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甄嬛傳》截圖
同樣長得像小蟲的還有“旬”字。旬字的主體是一條曲線,像一只盤曲的小蟲,意為“回環(huán)往復”。商代人以干支紀日,每十天干為一個循環(huán),因此十天記為一“旬”。這種記時方式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今天的人們不再使用干支紀日法,但仍然將一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
與“行”“折”“丁”等字不同的是,“旬”字是用具體符號表示抽象概念。這類文字在甲骨文中并不少見,下文中我們還會提到。
別打了
他們這是在干什么呀!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對于戰(zhàn)事的重視催生了一大批與戰(zhàn)爭有關的文字。這些甲骨文字形不僅是研究先秦戰(zhàn)爭的重要史料,也反映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奇妙互動。例如下面這個字——
果然,最酣暢淋漓的戰(zhàn)斗往往采用最樸素的方式,不提刀,不拿槍,直接上手揪頭發(fā)!這便是“戰(zhàn)鬥”的“鬥”字,在簡體字中寫作“斗”。但追溯字源就會發(fā)現(xiàn),“斗”(dǒu)和“鬥”(dòu)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下一站是幸福》截圖
“斗”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種長柄器皿,也就是“一斗米”的“斗”。而“鬥”字描繪的是兩人纏斗的景象,雙方都氣得怒發(fā)沖冠,伸手猛揪對方的頭發(fā)。漢字簡化后,“斗”與“鬥”合并為“斗”字,因此現(xiàn)代漢語中的“斗”字兼具兩個讀音和兩個不同的字義。
兩“人”相“鬥”時是肉搏,如果給“人”一把“戈”或“斤”(一般指斧頭),就能組成“械斗大軍”:一個人扛著戈,這是“戍”;將人的位置上移,就變成了用戈砍去人頭,這是“伐”;一只手拿武器驅(qū)趕走在前面的人,這是“伇”,后來逐漸演變?yōu)椤耙邸弊帧?br/>
如果將“人”進一步細化,具體到人體的某個部位,或是具體到某個動作,又能形成新的字形:一個人雙手捧著戈,這是“戒”字;如果捧的是斧頭,那又成了“兵”字;一根箭矢箭頭朝上,箭身上系著絲線,呈蓄勢待發(fā)狀,就是一個“夷”字;“戈”在上,代表腳的“止”在下,就是“武”字。
值得注意的是,從“武”字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將“武”字解釋為“止戈為武”是有失偏頗的。行走的人舉著戈,代表士兵舉著武器行軍,這才是“武”字的本義。
不僅是戰(zhàn)爭,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人為中心展開。因此在甲骨文中,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抽象概念,在各類字形中都能找到“人”的身影。例如“沬”(huì,mèi)字,它有兩個讀音,讀作huì時甲骨文字形是這樣的——
如果單獨看第一個字形,有點像洗頭,但結(jié)合第二個字形就能推翻這一猜想。一個人跪坐在水盆旁,正用手捧起盆中的水撲在臉上,因此“沬”字的本義應該是“洗臉”。類似的生活場景在甲骨文字形中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毓”字,由女子、頭朝下的新生兒、羊水三部分組成,顯然是女子分娩時的場景。“毓”的本義就是“生育”。“屎”“尿”等甲骨文字形的結(jié)構(gòu)也與之相似。
甲骨文是樸實而奇妙的文字,通過不同圖形符號的組合,改變圖形的位置關系,不僅能表達不同的字義,還能指示文字的讀音。也正因此,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將音、形、義三者完美結(jié)合的文字。
舉個例子,“受”字在誕生之初是形聲字,僅憑其甲骨文字形,你能猜出它的聲旁是什么嗎?
“受”字的甲骨文字形分為三部分,上下兩只手,上端的手下垂,下端的手托舉,中間夾著一只“舟”——這就是“受”字的聲旁。一只手將“舟”交付給另一只手,就構(gòu)成了《說文解字》中解釋的“相付”之意。
因此,“受”字既具有形聲字的形態(tài),也兼具會意字的神韻。通過觀察其甲骨文字形,既可以了解其讀音,也能猜出其字義。在甲骨文中,讀音、字形和字義已經(jīng)渾然一體。
只可意會?
不要小看“人”的力量
許多抽象概念雖然和人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我們?nèi)匀荒茉谄浼坠俏淖中沃邪l(fā)現(xiàn)“人”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什么是“人”不能解決的。例如“棄”字分為三部分:最下面是一雙手,手中拿著一個簸箕,正將簸箕里的孩子扔出去。這就是“棄”字的本義“拋棄”。
再如“及”字的甲骨文字形,一個“人”走在前,一只“手”在后面追趕,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一場“她逃他追插翅難飛”的大戲。《說文解字》中說“及,逮也”,“及”字的本義“到、趕上”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我們在寫“及”字時,將橫折折撇作為一筆寫完,但結(jié)合其字形演變過程會發(fā)現(xiàn),這一筆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部分。從甲骨文到隸書,“及”字上面的“人”手部伸長,形成一撇,腿部上抬,和身體一起構(gòu)成半個橫折折撇;下面的“手”基本保持原貌,彎曲的手指變成另一半橫折折撇,手臂和其他手指變?yōu)橐晦唷?/p>
除此以外,“屰”“夨”“年”“令”等抽象概念都借用了“人”的形象。“屰”字在古代漢語中同“逆”,它的字形是一個頭朝下的人,本義應指嬰兒初生露頭,后來人們多用它的衍生義“不順”。“夨”字畫的是一個人歪著頭,本義是人側(cè)頭,后來引申為“傾斜”。
“年”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人”背著“禾”,描繪的是秋收景象,因此“年”字的本義就是谷物成熟,尤其指豐收。“令”字同樣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方是一張倒立的嘴巴,下方跪著一個人,正在傾聽對方的命令。在“年”和“令”的簡體字字形中,這種界限分明的上下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不復存在。
通過引入“人”的活動,這些抽象概念得以轉(zhuǎn)化為具象的字形。這些字大部分都是指事字和會意字,通過合理安排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將字義暗合于字形中,讓人心領神會。
在文化初萌的蒙昧時期,我們的祖先將日常點滴、好奇的探索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全部付諸刀筆,一筆一劃破開混沌,刻出文明的火種。“折”“丁”中栩栩如生的物象,“戈”“武”中的金戈鐵馬,“及”“年”中對于“人”的重視,全都化作“行”,讓思緒沿著道路流轉(zhuǎn)不息。這些蘊藏在甲骨文中的奇思妙想,至今仍在每一個漢字的脈搏里跳動,振蕩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流。
參考文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孫海波,《甲骨文編》
董作賓,《甲骨文字集釋》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
來源:本文經(jīng)“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quán)轉(zhuǎn)載。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