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能量
今天,我想談談高考焦慮這個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焦慮是怎么回事。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人生而有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嬰兒出生時自帶的系統。至于為什么要帶上這個系統,我不太清楚,也許就跟嬰兒出生時自帶了頭發、腳趾甲是一樣的,是造物主設計好的。
比較輕的焦慮,只限于我們的情緒。嚴重的焦慮不僅在情緒感知上,同時有明顯的身體表現,像出汗、心慌、發抖、昏厥等等。
在人際關系、學習和工作范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焦慮,這讓我們不至于很怪異,同時又能維持一些必要的功能。如果你去見一個喜歡的人,適度的焦慮會讓你保持理性和分寸,你會注意自己的表現,會得體的打扮和講話。如果,你完全不焦慮,你很可能就會像對待你上鋪的姐妹那樣隨意隨性,打屁挖鼻孔飆臟話都有可能。 學習上也是,保持適度的焦慮,能讓你主動控制效率、進度,也能讓你有著良性的競爭意識。 如果在學習上,完全不焦慮,你可能天天躺在床上吃著薯片追著劇,學習功能完全癱瘓掉。
焦慮是對我們能保持正常生活、人際、學習和工作的保護。 焦慮是一種能量。催眠大師艾瑞克森說,焦慮的反面不是放松,而是管理能量。 就像電一樣,正常的電壓能讓各種電器被使用。如果沒有了電,電器無法使用。如果電壓過低或過高,又會損壞電器。
學習,不過是自己的事
接下來,我想談談高考的焦慮,因為這很常見。
我們必須要思考,為什么高考會導致一些學生高焦慮,嚴重地會導致無法高考,或者發揮失常。
如果我們喜歡唱歌,在家哼歌的時候,會不會焦慮?自然不會。為什么?但是如果我們上臺要對著觀眾唱歌,會不會焦慮?會的。這之間的差別是,前者是我自己的事情,后者是我和別人之間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只要涉及到其他人,都會關系到控制感。 再舉個例子,我自己一個人吃飯,絲毫不會感覺到焦慮。如果我要請人吃飯,可能就會有那么一點焦慮了。尤其是我要請的人是幾個重量級的人物或者完全陌生的人,這個焦慮值就會更高。為什么呢? 需要控制的范圍擴大了,就會引發人的更高的焦慮。
有一次,有位媽媽問我,4歲的女兒死活不愿意在幼兒園講故事,但是在家里講故事沒問題。小女孩能在家里講故事,是因為她只需要控制爸爸和媽媽所在的場。在幼兒園講故事,她需要控制所有的小朋友和老師所在的場,這個場太大了。對她來講,需要控制的范圍太大了,她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
為什么有的人面對高考是適度的焦慮,而有的人是過度的焦慮呢?
精神分析解釋考試焦慮,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沖突,簡單說就是害怕成功之后的懲罰。
高考是一種象征的成人禮,它是一個門檻,門的里面是父母和過去,門的外面是社會和未來,門的里面是依靠父母的孩子,門的外面是獨立的成人。 考過去了,就等于跨過了這道門檻。不是所有的分離都是喜慶的,不是所有的長大成人都是歡愉的。面對分離和獨立,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一定有傷感、不舍、恐懼和不確定。
對父母容易內疚的“乖孩子”,往往是最放不下父母的“好孩子”。沒心沒肺地考上大學遠走高飛,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我們這里談的是心理層面的遠走高飛。在心理咨詢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個人難過地說,“如果我不管他們(父母),誰來管他們?他們根本無法照顧好自己,總是讓我擔心。”
不知道讀者們是否能想象一個畫面:一個人渴望無所牽掛地自由飛翔,回頭看一眼孱弱、無助的父母,毅然絞斷翅膀回到父母身邊。
當父母放棄自己的一切,將所有的心力都傾注在孩子,孩子這輩子都不會選擇遠走高飛(獨立),拋棄父母的內疚比廢掉自己的人生,沉重太多。 你們為了我已經什么都沒有了,難道我還會讓你們失去我嗎?這大概是每個應該離開,卻選擇留下的孩子的內心的聲音。少有人看到孩子的這番良苦用心。嚴重的高考焦慮,就是孩子們創造出的一種自然而然留在父母身邊的悲壯之舉。
有一種父母,從孩子上學開始,就把孩子的學習變成家庭的要事。還有一種父母,清楚學習不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輕松淡然地看待孩子的學習。從心理咨詢師們大量的臨床案例來看,得出一個結論:前者的孩子,在面臨高考的時候更容易過度焦慮。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孩子控制自己一個人的小范圍,和同時要肩負控制父母的大范圍相比,也許前者的焦慮值是50分,后者的焦慮值是70分。
和你的焦慮安靜聊聊天
我們再來看看,整個社會和學校,以及文化是如何對待高考這件事情的。
最近十年,每到高考前夕,看起來是為了考生保駕護航,交通管制、禁鳴禁噪;媒體也大肆渲染高考的苦情劇,遺失準考證、遲到與高考失之交臂、考生帶病考試、家人去世隱瞞考生等等。學校黑板上的倒計時、學生一邊備考一邊打營養針、班主任的諄諄教誨。所有的信息都在突出:高考不僅僅只是考生的事情,全社會都在重視你們,祝福你們。 這不是面對考試的態度,而是面對一場即將發生的災難的高度戒備的狀態。
這些潛意識的信息,也許是對考生最大的攻擊。這讓他們不得不把控制的范圍加大,再加大。原本應該靜心和專注地應對考試本身,升級成了處理周圍的緊急高壓氣氛,再有承受能力的人,也難以扛住。
社會、學校和家庭,都需要反思一下正在做的事情,真的是站在考生的角度幫助他們應對這場重要的考試,還是揣著隱藏的攻擊,顯得好心地在幫倒忙。 潛意識不看出發點是什么,只看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如果導致的結果是,患有考試焦慮癥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那么一定是我們暗地里下了什么藥。
最后,我想對應戰在即的考生說一些話:
可能,高考這件事情,讓你寢食難安,非常焦慮。請記住,焦慮是一種能量,它最初的功能是保護我們,讓我們能夠達成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感到它已經有些失控,讓你對它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是你和它并不相互了解。它用了不恰當地方式在保護你。找一個安靜私密的地方,不會被打攪。把你的焦慮請出來,讓它坐在你面前,它是你的一部分,當你面對它而坐的時候,你自然會聽到它究竟想要對你說什么。而你,也需要告訴它你現在的處境。 你和它,共同商量出一個更恰當地方式來為你保駕護航。你和它成為合作的盟友。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你常發現
自己經常為別人而活,從未真正活過自己的人
不敢表達真實需要,害怕被拒絕、被討厭的人
明知道問題所在,卻總卡在下不了決心上的人
希望擁有內在力量,不再依賴外部認同的人
想建立清晰邊界、實現人生主動權的人
歡迎參加付麗娟老師親自打造的全新課程
從依賴到獨立—女性心智轉化線上工作坊
付老師說:“在我20多歲的時候,是一個意識非常混沌的狀態,也因此吃了很多虧。是我的創傷,是我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把我帶到心理咨詢這個行業,這是我的第一次“意識覺醒”。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我自己爬了很久的山,這是一個非常有滋味的過程。我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給更多的女性帶來力量。
參與這套課程最重要的是, 你有機會能夠被一些新思想撞到。隨后每個人可以開始去用自己的節奏去爬自己的山,找到自己的形狀,不是任何人來去定義你的形狀。 上這個課的目的是我們真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形狀,它沒有美,也沒有丑,沒有任何的評價,也不應該被有任何的評價。它就是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形狀,你要把它找到。”
【明天!6月6日開課】如果你也想有所突破,歡迎加入,7天陪伴,掃碼即買。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