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文鵬
最近,網絡上《浙江溫州某小學發生了一起教師“恐嚇學生”》事件,因為信息本身和流量問題,導致人們接受的過程產生了緩慢。所以,借社會現象和大家探討一下。
一、事件關系的緣由
這件事情發生在4月17號,一個月時間發酵成為了網絡上官媒的熱門新聞和自媒體筆下指點的熱點事件。
該事件的話題是新聞宣稱教師威脅學生要把他從3樓扔下。
具體內容來自網絡各大官媒:“起因是4月17日下午,在馬嶼鎮中心小學的數學拓展課上,學生陳某某用水槍對著林某某老師的臉噴水,把老師渾身都弄濕了。林老師一激動,先體罰了學生之后還把學生抱到三樓窗口威脅要扔下去 。”
視頻在網上爆發了輿論。
教師宣稱學生因為沒得到獎勵的糖,便用水槍攻擊自己。網絡有文章描述:“教師一時氣憤揪了他的衣領質問,后來抱學生到窗邊,是想讓他看看樓下玩耍的孩子,反問學生:如果人人都像你這樣,會怎樣?”
教師強調:窗戶有安全夾,僅能打開20公分,絕無真正扔學生的意圖。
而家長控訴:“10歲的兒子在托管期間因玩水槍'不小心'噴到教師林某,隨后被掐脖、扇耳光,并被拎至三樓窗口懸空威脅。”
中國父母對社會關系的認知是極端的,顯然這些固化的舊道德思想觀在當下社會是容易讓自己和孩子吃虧的!
父母貶低式教育,其實是對自己苦難的人生態度和對社會妥協的行為。
“父權”思想的家族,只能被“封建”制度的鄉土文化向下“同化”:映射當下宗族霸凌的漫長斷親行為……
二、教育懲戒,誰當裁判
老師恐嚇學生的態度是什么?
教育懲戒讓我思考的是“懲戒”的背后是什么在操控人物關系的對立輿論,學校為何對學生思想教育過度的放縱:霸凌他人的學生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某些學生的行為輕描淡寫,老師的行為罪不可赦,我們的教育生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我們倡導的美育,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目前的教育系統其實是失敗的。
從心理學角度對老師的理解,他們教育學生報效國家、成為社會棟梁而苦口婆心,自己思想卻是極端扭曲的。文化角度下他們的工作充滿被安排的繁瑣和無奈,以及各種教學工作的內在不公。
有些學生故意引起老師對其他學生的懲罰,所以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充滿著荒誕不公和野性的惡。
學生朝老師的臉部用水槍噴水,他是否敢朝警察臉上噴呢?
在復雜與被蒙蔽的環境下,事件的始末,在權利與義務的對立下輿論是否走向極端?
三、老師審美能力缺失對“美育”的社會文化反思
老師的審美能力引發社會文化多層反思,《8歲女生教室內遭多名同學霸凌毆打,班主任在講臺低頭改作業》是南都報官方賬號2025年01月22日發布的貴州省某小學校園霸凌事件,多名學生對同班女生暴力霸凌,老師作為班主任卻假裝沒看見?
作者在小學三年級時也曾被數學老師語言攻擊,事情原由:小時候被六年級的村民騙我跟他們傍晚到學校玩,實際上是他們晚自習回學校。
他們在教室后面的門口偷偷罵老師、叫“花名”,他們見到自己晚自習老師往后門過來,從教室后門偷偷跑到另一邊的窗戶去。
自己依舊站在門口窗戶旁邊,我并沒有辱罵他們老師,所以我沒有跑。而這個老師認為我罵了他,便把我一人拽著衣領來到他的教師宿舍罰站,而他老婆就是三年級的數學老師。
“還叫文鵬,我看你也飛不起來!”這就是我的數學老師對我的偏見和是非不分的教育態度,自己當時流淚的委屈也不敢告訴家里。
我想說的是,這些都是教育本身社會現象一種審美關系。
瑞安老師事件,我們都漏掉了一些細節,那就是林老師發的糖和家長說的“不小心”。其實這事,讓人想不通的是家長那句“不小心”。孩子用水槍對著老師臉上、脖子上滋水,是一種故意挑釁的心理。
如果沒有更多的看問題視角,這些證據幾乎是一個靠輿論導向給人枷鎖的“國度”。
四、總結
請大家相信社會發展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有“幸存者偏差”。往往哪些膽小懦弱的父母或老師就相信“受害者是有罪的”,這種思想是一種認知障礙對社會產生評判標準單一結果的依賴。
如果對于成年人自我審美提升,回到他們進行“美育”的年代,這是一件無法做到的事。世界看問題角度不只有道德論,還有美學精神。在網絡科技發達的今天,輿論發酵是非常極端和快速的,我們看到了社會現象丑陋的一面,也帶來人們反思事件社會價值的雙重意義。
“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當下這場教育“鬧劇”是我們所看到的未來嗎?
道德與法治建設的口號,留下的只有不同角度去重新審視這些社會現象的實踐過程帶來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