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晚,沈陽大帥府傳出兩聲槍響,楊宇霆、常蔭槐的生命走向了終點。
作為張作霖的頭號楊宇霆有小諸葛的稱號,但他到死都不知道,為什么張學良一定要弄死他。
到今天為止,關于楊宇霆外界有不少說法,這些說法中最常見便是張學良為了維護自己地位選擇殺死楊宇霆,除了該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這是政治斗爭的產物。可實際上,無論你如何猜測,真正懂得這一切只有在現場的人。
晚年的時候,張學良曾經回憶槍殺楊宇霆,這時候他提出了一句話讓人壓根沒想到:“以前我從來不迷信,但是殺完楊宇霆之后我信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少帥張學良提出了這句話,今天我們來討論下這個事情。
楊宇霆的前半生
一些人覺得,出身的時候是工人或者農民,那么自己這一生只能碌碌無為,接受命運對自己的不公,但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的改變命運。
楊宇霆便是其中一人,出身貧農的他不甘命運束縛,依靠自身的努力,抓住了命運的轉折點,從而讓他成為了其他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19歲中秀才,后考入奉天省立中學堂,畢業后入奉天陸軍學校,21歲來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學習,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的經歷是楊宇霆最為重要的一段旅程,該段旅程的成功成功奠定了楊宇霆未來的輝煌人生。
來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以后,楊宇霆積極學習各大專業知識,很快成為這批學員中佼佼者。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習完成后,楊宇霆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由于他在日本士官學校的優異表現,引起日本國內一些人關注,他們希望楊宇霆能為自己國家做貢獻,面對如此誘惑,楊宇霆沒有被誘惑,而是選擇回國并成為一名軍人,回到國內后,楊宇霆成為一名軍人,他的表現依舊十分出色,很快他便獲得了張作霖的注意,接著他便成為了張作霖的左膀右臂,在這以后,楊宇霆成功進入東北軍核心決策層,在這里感受到了權利給自己帶來的財富和地位。
于是,他將張作霖視為自己值得輔佐的明公,于是他積極參與張作霖組織的各項活動,他依靠自身的聰明才智,提出了很多獨道的建議,這些建議均被張作霖采取,于是楊宇霆成為了左右東北軍的關鍵人物。
楊宇霆在成為東北軍關鍵人物后,開始為東北軍的未來考慮,很快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包括建立東北海軍,制定田賦制度,修筑戰備公路,督辦奉天兵工廠,這幾項政策制定,讓張作霖有足夠資本的成為東北王。
這四項政策,第一點很好的增加了東北軍自身力量,讓他們打仗的時候,不會受到制約,第二點則是增加了東北的整體經濟實體,第三點則是讓自己軍用交通不受到日本的影響,最后一項則是讓自己有足夠的防衛能力。
張作霖對于這幾項政策,立即進行批準,很快東北的軍事、經濟、政治勢力得到了上漲,不僅讓張作霖成為國內軍閥的領頭羊,同時還讓日本不敢小視東北軍,這一切的變化,張作霖完全看在眼里,所以只要他在一天,就沒人敢動楊宇霆。
楊宇霆和張學良的矛盾
可以說,沒有皇姑屯事件,楊宇霆在東北地位肯定沒人敢動搖,然而世界上沒有那么多肯定,楊宇霆人生隨著皇姑屯的那聲爆炸,徹底走向了不同方向。
張作霖死后,楊宇霆內心很是難受,之所以難受,就是張作霖是他的伯樂,可以說沒有張作霖,就沒有他的今天,所以在那天以后,楊宇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和東北軍高層一起輔佐張學良,助力他穩住局面。
張作霖執掌東北期間,東北整體實力已經遠超全國其他地區,這讓國內其他軍閥十分希望,趁著張作霖之死,東北局面不穩定,趁機進入這塊土地,讓自己成為這里的新主人。
張學良作為這片土地的第一繼承人,他和其他東北軍高層一樣,都十分希望能繼續占有這里,畢竟這塊土地是老帥帶領大家打下來的,所以他們在這塊土地擁有豐厚的利益,所以他們不愿讓其他勢力沾染這里,推薦張學良成為這塊土地的新任老大,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選擇,就這樣,張學良成為了東北軍新領導人。
張學良上臺后,十分希望能站穩腳步,保護自己的位置,然而他過于年輕,經驗不足,想要支撐這片土地并不容易,所以在一段時間內,他得依靠楊宇霆。
張學良覺得如果能被南京國民政府保護,完全是件不錯事情,這樣能讓東北穩定發展。楊宇霆持有不同看法,他覺得東北就應該掌控在自家人手里,若將老帥打下來的天下,交給其他人,他實在不愿意。
由于,兩人在東北易幟一事上意見不合,所以在很東北易幟的時候,楊宇霆內心很是不痛快,完全不給張學良任何面子。
楊宇霆出于老帥的托孤重任,所以他時常以長輩的身份自居,張學良不問政事抽大煙,這讓楊宇霆對其當面批評,原本楊宇霆就是好事,可在張學良眼里,他的舉動就是冒犯自己的權威,于是他對楊宇霆十分不爽。
兩人之所以會出現矛盾,其實是源于郭松齡事件,郭松齡是張學良的心腹,楊宇霆和郭松齡的矛盾難以調和,所以在郭松齡兵敗身亡后,自然將這事情放在楊宇霆身上。
所以在日后東北易幟時候,楊宇霆是反對派的代表人物,兩人這件事情,矛盾已經沒辦法調和,最終在東北易幟的時候,楊宇霆完全不給張學良一絲面子。
楊宇霆沒錯是東北軍老臣,但是他和少帥之間矛盾,讓少帥已經對他起了殺心,只不過沒有到合適的機會,所以張學良沒有對楊宇霆下手。
楊宇霆之死
1929年1月10日中午,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人去見張學良,這次見面目的就是要求設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設立該公署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管理東北的鐵路,常蔭槐擔任督辦,所以一切手續都已經好,就等張學良簽字。
張學良很是不爽,覺得這事情沒和自己商談,就是逼迫自己承認,然后讓他成為既定事實,于是張學良長期積累努力徹底爆發,于是他以從長計議為借口,讓兩人晚飯后在來找自己,為了能讓兩人不起疑心,留兩人吃飯,但是兩人進行一番推脫。
楊宇霆和常蔭槐離開后,張學良拿出了一枚硬幣,他決定以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兩人的命運,如果硬幣朝上,他就殺兩人,朝下的話,那兩人能活。沒想到三次投擲硬幣,都是朝上,這讓張學良認為兩人必須死。
晚飯后,兩人按照約定來到帥府,兩人到達后就被帶到老虎廳,進入老虎廳兩人沒有感受到危險的臨近,反而還不依不饒逼張學良簽字,在兩人逼迫下,張學良失去了耐心,以去樓上取冰鎮西瓜的名義離開了老虎廳。
張學良一走開,埋伏在旁邊的衛兵直接沖入老虎廳,控制兩人后,宣布了他們的罪名,兩人還沒反應過來,便成了槍下亡魂。
不久后,張學良便意識到自己槍殺楊宇霆是錯誤的舉動,之所以會有這想法,主要是楊宇霆跋扈是跋扈,但他的才華和潛力還是有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位了東北,如果他不死,東北在他操持下,可能會有另一種景象,或許就不會有九一八,也就是說,張學良對于殺楊宇霆一事后悔了。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迅速了控制了東北,并發起了全面戰爭,中國開始陷入動蕩之中,后來著名學者胡適曾經說:“楊宇霆之死殊為可惜,他要是在,東北不至于被日本一口吞下。”
晚年的時候,張學良對于殺楊宇霆一事,也進行過悔悟:“我這輩子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殺死了楊宇霆,在沒有殺死他之前,我從來都不相信這些,現在卻不得不相信這些。”
也就是說,殺楊宇霆一時爽,可帶來的連鎖反應,張學良感受頗深,所以他才會在晚年的時候,有如此感悟,只不過世上沒有后悔藥,一切事情在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很多事情已經注定,所以人一些時候,還是不要過于沖動,否則會給你帶來無盡的麻煩。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